阴阳之道话减肥
(2013-10-29 14:20:38)
标签:
阴阳五行减肥自然中医健康 |
阴阳之道话减肥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随着饮食的改善,胖子越来越多。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之中,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运动的机会减少,肥胖成为普遍现象,随之也带来了各种富贵病。因此,减肥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好的方法当然是通过运动锻炼来达到减肥的效果,但是多数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坚持不了,效果也不明显。其他通过外力方法减肥,比如饥饿疗法、抽脂疗法、泻泄疗法等等,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达到长期效果,而且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也更大。
我们从《易经》与中医《黄帝内经》中所讲的阴阳之理,来诠释减肥的意义。
1、
《易经》的理论认为,宇宙最本源的东西,是由两种属性构成,我们姑且称之为“场”。这两种场,互相对立,互相统一,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称之为“阴阳”。宇宙间的万物,皆从“阴阳”而生,也都具有“阴阳”的属性。《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人体与宇宙的关系,人体即小宇宙,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阴阳失衡,则诸病侵扰;阴阳消亡,则生命终结。构成人体最初的物质是父精母血,精为阳,血为阴,也就是说,一个生命从父亲那里吸收了阳气,从母亲那里吸收了阴气。此为先天的阴阳之气。那么,生命诞生之后,阳阳二气转化为自身的二种物质,就是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后天的阴阳之气,需要人体自身从自然界中汲取的养分来转化而成。
2、
中医认为,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统血,摄血。当阴阳失衡的时候,气血不能够阴阳平衡,和谐统一,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例如骨骼和肌肉,同样分阴阳,骨为阳,肉为阴。肌肉要依附于骨骼,骨骼需要肌肉来包裹,当阴阳失衡的时候,骨骼与肌肉不能够紧密的结合,则骨肉逐渐分离,肌肉松弛,骨骼脆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气血的失衡所导致。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生活在乡村的人群比生活在城市的人群肥胖比例要低;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肥胖比例要低。这是为什么?乡村人群与体力劳动者相对于城市人群与脑力劳动者具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接触自然环境,他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的自然之气更多。因此,他们身体内的阳气更充足,相对的阴血也更丰盈,骨骼与肌肉的结合也就更紧密,肥胖的机率相对也较低。再看看我们都市中生活的脑力工作者们,每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出门坐汽车、火车、飞机,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时间有多少?即使去锻炼身体,也常常是在健身房的密闭空间里进行的。接触不到自然的阳气,身体内的阳气就会虚,阴血自然亏。这就是中医讲的“气血两虚,气血两亏”。这种失衡状态没有达到一个极端的量的时候,身体发胖,体力下降,精神不足,就是现在常说的一个名词“亚健康”,当这个失衡的量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疾病,甚至导致生命终结。
3、
气血亏失当然需要补充气血,血属阴,在人体内属于有形的物质,补血相对容易,通过食补、药补就可以达到。但是,气属阳,在人体内属于无形的物质,无形才更难补,单凭食补、药补其效果甚微,必须从大自然中的气中获得。
《易经》中讲“同气相和”。补阳补气就要与把身体的频率与自然调整一致,才能获得大自然中的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导引、养气,调整自身的阴阳五行平衡,使身体的小宇宙与身外的大宇宙和谐统一。孟子说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此理。明代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军中静坐炼气,一声长啸,全军皆惊,其养气的功夫可见一斑。经常与太阳、月亮、山川、河流、树木进行气场的交换,可以获得极多的自然之气,将吸收的自然之气纳入自身的小宇宙之中,融为一体,则阳气自足。常见的导引术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等。也可以通过运动,来调动自身的阳气运转,比如经常打太极拳,跑步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室外,空气良好的环境中运动才能有益无害。健身房、游泳馆之类的室内运动,只能提高身体的有形机能,而达不到补气的良好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按摩的疗法进行短期的经络调整,也有调整气血的效果,但要注意需要选择“明医”,不要被那些宣传、包装出来的“名医”所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