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凡日种种 |
自在娇莺
那天夜里银屏姑娘托的梦和五爷的一番猜测,都是真的。前天夜里,的确有两个盗墓贼来挖姑娘和赵老二的坟。
这两个贼,一个叫陈四,一个叫陈七,是叔伯兄弟。两人家是小户人家,离的不远,都住在北京西四的羊肉胡同。从小一起长大,不学无术,整天好吃懒做,长到二十多了也没个正经的活计做,一年前听人说盗墓的来钱多,也没本钱,一合计就决定干这个。两人打听到北京周围的盗墓头子的住处,想拜人家为师学艺,盗墓头子正打算挖北京郊区的几个皇陵,整日里打探消息连带准备家伙什,根本就没工夫搭理他们俩。陈四和陈七等了好几天,连人影都没见着,眼见着拜他不成,就打算另拜别人。又听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湖南长沙都有大坟,想着反正北京城也呆腻了,那地方没准能拜着师父,嫌陕西和湖南太远,就偷了家里点钱,来到河南洛阳来找当地的盗墓行家。两人跟洛阳当地的文物贩子混了好几天,打听到洛阳有个姓张的老头是干了三十多年的盗墓贼,就找到了张老头的家,求着要拜师,张老头不见他们,两人想着这大老远的来了,不能就这么回去,再说连路费都快没了,就在门口跪了一天,张老头看他俩挺坚决,从北京来的也不容易,又都长的瘦小干枯挺适合干盗墓,就把他们叫到屋里,问:“你们是邻居还是亲哥俩?这个必须得说清楚了。”
咦?盗个墓怎么还查问是什么关系呢?原来盗墓这行虽是下贱营生,但也讲究行规手法和技术经验。张老头这种民盗,不能象官盗那样明火执仗地大干,得几个人结成团伙偷偷摸摸地干。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或交情极好的两个人,一个人单干的很少,原因是顾不过来。父子干这个的极少,这行毕竟是见不得人的,老子即使干了这不光彩的勾当,还得在儿子面前维持做老子的尊严,不好意思拉着儿子一块干。儿子就算是知道了也装着不知道。盗的时候一个人挖土,另一个边清土边望风,挖开了一个下去拿财物,另一个在上边接着。墓里的财物拿光了,下边的人会拉拉绳子或拍拍巴掌让上边的把他拉上去,要不是亲戚关系或者交情不够,上边的人就可能图财害命,拉到半空中冷不防把绳子一松,人摔个筋断骨折,上边的人再把土填上,下边这个必死无疑。
这个张老头是洛阳本地人氏,十八岁开始以盗墓为生,一把铲子挖了河南、安徽、山东的无数大墓。三十多岁时到过湖南长沙,长沙很多地方土皮薄,石头多,水位高,不象洛阳、汉中那样水深土厚,手里的铲子没了用武之地,便学来了当地盗墓惯用的“望闻问切”四个法子。“望”是观看墓地周围的风水,风水好的地方通常都有大墓,宝物也多。“闻”是用鼻子闻墓土的气味,判断是否被盗过,有厉害的甚至能辨别出汉代墓土和唐带墓土的分别。“问”就是踩点,打扮成游方的道士或风水先生,向附近村里的老人打听古墓的消息。“切”就是把脉,根据地势切准棺材的位置,从斜坡打洞,进了墓室开了棺盖摸死人身上的宝物,从头摸起,摸到嘴、手、肛门,最后到脚,象给病人把脉一样,摸完了人再仔细抚摸宝物,判断年代和价值。这几样功夫,都需要盗墓者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冷静谨慎,一旦得了手,或者卖给洋人,或者兑到金铺钱庄,大发横财。这张老头最擅长的就是“闻”,是中原盗墓行里远近闻名的“闻家”。曾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张老头倚在床上拿起一件一闻,就笑着说:“老兄,你这个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拿出来的时间超不过七个月。”那人大惊失色,连连说:“得罪!得罪!”
张老头一辈子在中原盗墓,从没进过北京,正想着到北京的皇陵里干一票大的,挣完了就收山,可巧的陈四和陈七来了,老头想以后要到北京发财,有两个北京的手下肯定有用,便询问他们的关系。陈四说我们是叔伯兄弟,景仰您的大名,老远地来了,求您老人家收了我们,以后也有个维生的路。张老头又问了家住北京哪儿,姓什么叫什么,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两人都一一回答了,张老头给他们拿些吃的,找个小房住下,就算收了当徒弟。
这么过了一年,陈四和陈七跟着张老头挖了几个墓,张老头怕他们手生,盗的时候也是自己带一个下去,留一个和别的徒弟在上面望风的时候居多。张老头对这两个外乡人毕竟存着防人之心,自己的钱财都收的严严实实的,平时教他们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并不尽心,挖出的宝贝也挑些最不值钱的给他们。就这样陈家哥俩学了一年,也没学到什么真正过硬的本领,到了冬天,两人想回家过年,于是跟张老头说明了。张老头看他们收拾的东西里,有铲子铁锹等工具,就说:“你们回家过年我不拦着,想自己试着挖坟我也不拦着,挖出宝贝来是你们的造化,挖出祸来被人逮着是自己倒霉,可有几点说在前头,第一别说是跟我姓张的学的,第二,凭你们俩现在的本事,挖皇陵大墓那是想都别想,反正自己掂量着办,命是最要紧的。”
陈四陈七连连说:“师父您放心,我们一直跟着您发财,这一路回北京,道儿也不近,我们就算是练练手,挣点路费,大墓我们是动都不敢动的。等过了年,我们俩马上回来。”张老头摇摇头说:“你们就在北京呆着,没准过些日子我去呢。”两人一听真是高兴,说:“师父要来我们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们就在北京等您吧。”于是留下自己家的门牌号,带上师傅给的银子和平常攒下的私房,拜别了张老头,上了回北京的大路。
(未完待续)
那天夜里银屏姑娘托的梦和五爷的一番猜测,都是真的。前天夜里,的确有两个盗墓贼来挖姑娘和赵老二的坟。
这两个贼,一个叫陈四,一个叫陈七,是叔伯兄弟。两人家是小户人家,离的不远,都住在北京西四的羊肉胡同。从小一起长大,不学无术,整天好吃懒做,长到二十多了也没个正经的活计做,一年前听人说盗墓的来钱多,也没本钱,一合计就决定干这个。两人打听到北京周围的盗墓头子的住处,想拜人家为师学艺,盗墓头子正打算挖北京郊区的几个皇陵,整日里打探消息连带准备家伙什,根本就没工夫搭理他们俩。陈四和陈七等了好几天,连人影都没见着,眼见着拜他不成,就打算另拜别人。又听说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湖南长沙都有大坟,想着反正北京城也呆腻了,那地方没准能拜着师父,嫌陕西和湖南太远,就偷了家里点钱,来到河南洛阳来找当地的盗墓行家。两人跟洛阳当地的文物贩子混了好几天,打听到洛阳有个姓张的老头是干了三十多年的盗墓贼,就找到了张老头的家,求着要拜师,张老头不见他们,两人想着这大老远的来了,不能就这么回去,再说连路费都快没了,就在门口跪了一天,张老头看他俩挺坚决,从北京来的也不容易,又都长的瘦小干枯挺适合干盗墓,就把他们叫到屋里,问:“你们是邻居还是亲哥俩?这个必须得说清楚了。”
咦?盗个墓怎么还查问是什么关系呢?原来盗墓这行虽是下贱营生,但也讲究行规手法和技术经验。张老头这种民盗,不能象官盗那样明火执仗地大干,得几个人结成团伙偷偷摸摸地干。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或交情极好的两个人,一个人单干的很少,原因是顾不过来。父子干这个的极少,这行毕竟是见不得人的,老子即使干了这不光彩的勾当,还得在儿子面前维持做老子的尊严,不好意思拉着儿子一块干。儿子就算是知道了也装着不知道。盗的时候一个人挖土,另一个边清土边望风,挖开了一个下去拿财物,另一个在上边接着。墓里的财物拿光了,下边的人会拉拉绳子或拍拍巴掌让上边的把他拉上去,要不是亲戚关系或者交情不够,上边的人就可能图财害命,拉到半空中冷不防把绳子一松,人摔个筋断骨折,上边的人再把土填上,下边这个必死无疑。
这个张老头是洛阳本地人氏,十八岁开始以盗墓为生,一把铲子挖了河南、安徽、山东的无数大墓。三十多岁时到过湖南长沙,长沙很多地方土皮薄,石头多,水位高,不象洛阳、汉中那样水深土厚,手里的铲子没了用武之地,便学来了当地盗墓惯用的“望闻问切”四个法子。“望”是观看墓地周围的风水,风水好的地方通常都有大墓,宝物也多。“闻”是用鼻子闻墓土的气味,判断是否被盗过,有厉害的甚至能辨别出汉代墓土和唐带墓土的分别。“问”就是踩点,打扮成游方的道士或风水先生,向附近村里的老人打听古墓的消息。“切”就是把脉,根据地势切准棺材的位置,从斜坡打洞,进了墓室开了棺盖摸死人身上的宝物,从头摸起,摸到嘴、手、肛门,最后到脚,象给病人把脉一样,摸完了人再仔细抚摸宝物,判断年代和价值。这几样功夫,都需要盗墓者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冷静谨慎,一旦得了手,或者卖给洋人,或者兑到金铺钱庄,大发横财。这张老头最擅长的就是“闻”,是中原盗墓行里远近闻名的“闻家”。曾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张老头倚在床上拿起一件一闻,就笑着说:“老兄,你这个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拿出来的时间超不过七个月。”那人大惊失色,连连说:“得罪!得罪!”
张老头一辈子在中原盗墓,从没进过北京,正想着到北京的皇陵里干一票大的,挣完了就收山,可巧的陈四和陈七来了,老头想以后要到北京发财,有两个北京的手下肯定有用,便询问他们的关系。陈四说我们是叔伯兄弟,景仰您的大名,老远地来了,求您老人家收了我们,以后也有个维生的路。张老头又问了家住北京哪儿,姓什么叫什么,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两人都一一回答了,张老头给他们拿些吃的,找个小房住下,就算收了当徒弟。
这么过了一年,陈四和陈七跟着张老头挖了几个墓,张老头怕他们手生,盗的时候也是自己带一个下去,留一个和别的徒弟在上面望风的时候居多。张老头对这两个外乡人毕竟存着防人之心,自己的钱财都收的严严实实的,平时教他们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并不尽心,挖出的宝贝也挑些最不值钱的给他们。就这样陈家哥俩学了一年,也没学到什么真正过硬的本领,到了冬天,两人想回家过年,于是跟张老头说明了。张老头看他们收拾的东西里,有铲子铁锹等工具,就说:“你们回家过年我不拦着,想自己试着挖坟我也不拦着,挖出宝贝来是你们的造化,挖出祸来被人逮着是自己倒霉,可有几点说在前头,第一别说是跟我姓张的学的,第二,凭你们俩现在的本事,挖皇陵大墓那是想都别想,反正自己掂量着办,命是最要紧的。”
陈四陈七连连说:“师父您放心,我们一直跟着您发财,这一路回北京,道儿也不近,我们就算是练练手,挣点路费,大墓我们是动都不敢动的。等过了年,我们俩马上回来。”张老头摇摇头说:“你们就在北京呆着,没准过些日子我去呢。”两人一听真是高兴,说:“师父要来我们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们就在北京等您吧。”于是留下自己家的门牌号,带上师傅给的银子和平常攒下的私房,拜别了张老头,上了回北京的大路。
(未完待续)
前一篇:烟台游二-刘公岛
后一篇:《双槐树》续三(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