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东周第三十八章孔老二究竟是啥人(七)
(2016-05-12 10:56:06)分类: Q历史 |
第七节
【敬佩管子】回到鲁国,季孙倒也没找麻烦,孔子依旧搞他的私立学校,原先的学生重新回来上课,又新招了一些学生,而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音乐的内容。孔子私立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更多,层次也更高。这一切还得益于孔子的齐国之行。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来,齐国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国人才涌向齐国,齐国也成为各国士人最向往的地方。孔子这一趟齐国之行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见过齐景公,听过韶乐,此外孔子对晏婴赞不绝口,一口一个晏子兄,大家以为他们两个好得多一个脑袋。如果说孔子去伟大首都算是镀了一层金,那么去齐国就又镀了一层金。在齐国的两年,孔子确实长了不少见识。最初孔子对管仲颇不以为然,认为他违背周礼。去前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孔子说:“管仲有三个家,设了三个管家,怎么能说他节俭呢?”又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懂得周礼,孔子说:“国君的宫门建屏风照壁,管仲的家门也建;国君在堂上设置放酒杯的几座,管仲在家里也设置。管仲如果懂得周礼的话,谁还不懂?”可是经过两年在齐国的生活,孔子发现自己完全错了,管仲的高明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想象的。在离开齐国之前,子路问:“老师,当初管仲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召忽自杀,管仲却不去死,岂不是不仁?”“怎么能这么说呢?管仲九次集合天下诸侯,称霸天下,却不是靠武力。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这也见《论语》。可是,子路想不通,当初贬低管仲的是你,如今赞扬管仲的还是你。子路是个轴脾气,什么事情想不通,就一定要追问到底:“那,老师说管仲是个什么人?”“是个伟大的人。”“不对,我觉得是个小人。当年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没尿他,说明他口才不行;想扶立公子纠,结果又失败了,说明他能力不行;家族在齐国被灭了,却一点也不伤心,说明他没心没肺;被关在槛车里却一点也不惭愧,是没脸没皮;当初要害死齐桓公,后来却投奔齐桓公,这是没有贞操;召忽殉难,他却偷生,是没有仁德。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小人啊,老师怎么说他是伟大的人呢?”子路说的全都是孔子说过的话。孔子笑了笑:“管仲不是没有口才,是齐襄公自己没有大脑;管仲也不是没有能力,是天时不对;管仲也不是没心没肺,是他知道天命;管仲也不是没脸没皮,是懂得克制自己;管仲也不是没有贞操,是知道权变;管仲也不是没有仁德,召忽是个一般的人才,如果不死呢,迟早也会被俘虏,还不如死了博一个好名声。可是管仲是什么人?他的能力是辅佐天子教导诸侯的,死了就是一堆烂肉,不死则功盖天下,泽被后代,为什么要去死呢?子路啊,你真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啊。”孔子一番话,听得子路晕头转向。这一段见于《说苑》。“可是,老师说过管仲不懂周礼啊。”“关键是仁德,如果人没有仁德,懂礼有什么用?懂音乐又有什么用?"以上见于《论语》。可是,子路还是想不通,想了想,又问:“老师,管仲聚敛了那么多财产,不都是从别人手中抢的吗?”“不错啊,管仲的财产是不少,可是都是该得的啊。所以,就算是他抢了别人的财产,别人也都服气啊。譬如他夺了伯氏的封邑,伯氏一下子从小康回到了温饱,人家到死也没有一句怨言啊。”以上见于《论语》。不过,子路还是一头雾水,不过他相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管仲从坏人变好人了。
- 【四十不惑】孔子回到鲁国的当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回国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齐国,然后经过鲁国回国。到鲁国的时候,季札的长子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于是季札决定就地葬了儿子再走。孔子听说了,说:“季札是吴国最懂礼仪的人,我们要去观摩一下。”于是,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去现场观摩季札怎样埋葬儿子。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没有挖到泉水。季札长子入殓的时候,就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在墓地上堆土,长宽和墓穴相当,高度到可以让人靠。土堆好之后,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绕着土堆走,一边走一边哭,走了三圈。之后季札对着墓说:“骨肉又回到土里去,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灵魂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说完,季札就带着随从上路了。“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礼制。”孔子对学生们说,他也算是又学到了知识。因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鲁国官场有什么前途,所以孔子现在开始专心教学,把这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谋生的唯一方式。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在教学和学问上狠下功夫。心态摆对了,位置摆对了,孔子的境界也就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把他当作做老师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些体会,都是这段时间得来的,也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三年后,到鲁昭公三十年,这一年孔子40岁。这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博学,看事物能够客观分析,一针见血。“嗯,我对人世间的道理感到不再迷惑了。”孔子这样总结自己。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