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年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有建功立业大志。做过几任小官。厌恶黑暗现实,几次退离仕途。41岁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作品内容:农村风物,劳动生活,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特点: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文学史地位:开创田园诗。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宋代以后田园诗人不可胜数。
分析:
1—6句:
1、“韵”与“误”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7—18句:
1
2、9-16句按什么顺序写?(由近及远)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是静止的;“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不可互换。)
4、15、16句没写人,可以想象出人民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5、17、18句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19-20句:
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思想内容:《归田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1、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3、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