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赏析
(2015-04-09 15:05:55)
标签:
情感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芙蕖,就是荷花。古往今来,写荷花的诗文汗牛充栋,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写得与众不同。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分析:
理解结构
1、哪句总起全文?(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全文围绕这一句中哪两个字来写?(可人)
2、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
3、6节写什么?(总结上文内容)
4、7节写什么?(议论抒情,表达对荷花之爱。)
5全文段落怎样划分?(一(1)总说
具体分析:
2节:
1、写了哪几个阶段的什么姿态?(1、“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2、“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3、“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4、“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
2、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有哪些?(“自”、“及”、“迨至”、“及”领起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3、本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反衬突出芙蕖优点;对偶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
小结: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瑕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
6节:如何与前照应?(
李渔创作理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随着大家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还将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