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芙蕖》赏析

(2015-04-09 15:05:55)
标签:

情感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芙蕖,就是荷花。古往今来,写荷花的诗文汗牛充栋,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写得与众不同。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字笠鸿笠翁zhé凡,号觉世稗 bài。祖籍浙江兰溪,出生江苏如皋,移居杭州西湖。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作家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全面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他的作品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和《闲情偶记》、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绵回文传》等。

分析:

理解结构

1、哪句总起全文?(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全文围绕这一句中哪两个字来写?(可人)

2、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

36节写什么?(总结上文内容)

47节写什么?(议论抒情,表达对荷花之爱。)

5全文段落怎样划分?(一(1)总说 二(2-6)分说 三(7)议论)

具体分析:

2节:

1、写了哪几个阶段的什么姿态?(1、“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2、“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3、“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4、“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

2、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有哪些?(“自”、“及”、“迨至”、“及”领起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3、本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反衬突出芙蕖优点;对偶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

小结: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瑕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

6节:如何与前照应?(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照应2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照应5节,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照应4节,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照应23节。“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则照应15节。)

李渔创作理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随着大家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