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写给上海女子
(2014-10-06 09:00:19)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散文(旅途撷卉) |
啊,东方明珠!
听到我的赞叹,你一定以为我此刻立于黄浦江畔。其实,我只是手中捧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更引起我对这一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上海标志性建筑的倾慕。我与朋友约定:此次赴沪,一定要到东方明珠一游。
来到上海的第一天早上,朋友们便嚷嚷着要去东方明珠。我要去办一件老同学托的急事,便让朋友们先行一步,然后赶忙乘上公共汽车追去。
这辆车上坐的多是年轻女性。我忽然想到要给妻子捎回一件真正的上海服装,于是便留意起这些女子的着装。我原以为她们以华丽、摩登、裸露为美,但她们的追求却是舒适、随意、高贵中透出质朴。其中有一两个款式奇异者,但一看那身边的大包,再一听口音,便知是外地来出差、旅游的。再者,上海女子不画妆或画很淡的妆,绝不将嘴唇涂得血红。
我问乘务员距东方明珠还有几站路,方知匆忙中乘错了车。赶忙下了车,却不知需乘车的站点在哪里。正拿不定主意要问哪个人时,我身旁的巷口出现一个镜头:一个老者的自行车前轮碰住一位姑娘的腿,裤子上边出现一块污渍。老者十分尴尬,姑娘却安慰似地说:“不要紧的。”我看这姑娘有修养,便向他问路。姑娘果然十分热情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主动告诉我:回去时可以多绕个弯儿,到外滩去照个相,到南京路去购点儿物。
我按姑娘指引的路线绕过一个街口,忽见一个门口旁边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我心中怦然一动:饮誉国内外的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上海市人大副委员长于漪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我对于漪仰慕已久,今天碰巧走到这里,怎能过门而不入?
我走进校门,迎面走来几位女同学。她们见到我这个陌生人,齐声说道:“老师好!”这令我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
走近办公楼时,我犹豫了:一个“大人物”会乐意接见一个无名之辈吗?但我马上打消了顾虑,因为我想到于漪曾做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外省幼儿园的小朋友给她寄了一张贺年卡,她收到后,就给这个小朋友回寄了一张。于漪对小朋友尚且如此,何况同行?
于漪果然热情地接待了我。她一双细眉如竖排文字中两个前半圆括号,而嘴巴却如一个圆括号的后半。一副自来笑的的面庞,使人倍感亲切。
于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却能讲准确而流利的普通话。
我们谈话的内容自然是以语文教学为主。
于漪说,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教历史,而后改教语文。一个半路出家者竟在语文界树起一面旗帜,不能不令人赞佩。
于漪说,她刚开始进行语文教改时,一个教师听完她的课后对她说:“你的板书很好,但语文教学的门你还没摸着呢。”她听后大哭一场,以后破门而进。她要求自己像杨朔笔下的小蜜蜂那样,博采众长。她追求语文教学的立体性、整体性和综合效应。有人说她是这派那派,她说:“我什么派也不是。”
对于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于漪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叶老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说的。数学习题的确是例子,而语文教材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不然,报章杂志那么多文章,为什么不能做语文教材呢?
于漪认为,我们不应拒绝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她说,人喝了牛奶不会变成牛。
于漪的幽默风趣逗得我开怀大笑。
最后,于漪把她的著作赠给我,并亲笔题上“贾凤翔同志请指正
告别于漪,发现时已中午。下午朋友们要统一行动到别的地方去游览,我便赶回住处。朋友们谈起东方明珠如何雄伟壮丽,问我是否感到遗憾。我说,我见到了另一座东方明珠——庄重、质朴、热情、具有高度思想文化修养的于漪等上海女子,有什么可遗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