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形势论》原文、译文及简评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这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河南开封贡院最后一次乡试第一名的文章。许昌市老干部大学的学员让我解释,我就将文章翻译、简评了一下。现发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
问:尝读禹贡,考职方。至古豫州一册,其水荥波菏泽孟诸,其土壤坟垆,其山华阴,其薮原圃,其利麻丝漆枲,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六种。诸家注疏,详哉言之矣。特未知去古数千年,风景顿殊否?于是过睢阳,溯汝洛,登成皋之险,北顾黄河之奔流,见夫物庶阜饶,居庐稠密。古今来情事,盖不甚相悬也。流连久之,慨然曰:我中州形势大局,周览尽之矣。夫中州,四通五达,道里均适,非有高山巨浸,形格而势禁也。然而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阴阳风雨之所会和,涧东瀍西之间,王气钟焉。周之故邑,宋之旧都,至今令人想见先代之遗风,而南宁勤稼穑,汝南尚节义,河北多悍勇,数百里之间,风气固殊焉。其亦地势使然乎?盖尝总天下形势而计之。燕京,元首也。中州,腹心也。齐鲁秦晋,左右手也。吴蜀,腋也。闽广滇黔,足也。以手足肘腋卫元首,不若以腹心卫元首。然而腹心不足卫,必兼以手足肘腋之卫。元首者,卫之亦地势然也。是故为中州计者,东宜扼淮阳以为归德声势,西宜屯潼关以为汝雒声势,其南面北面,则宜驻荆襄,镇太行,以为邓蔡河漳声势。以邻省卫中州,即联中州以通行省。首尾相应,指臂相联,守中州即所以守天下也。彼徒执四战之地之说,谓中州可战而不可守者,盖犹一孔之见而未得瞻言百里之要者也。
译文:
请问:(你)曾读过《禹贡》、查考过《职方》吗?(当你阅读查考)到《古代豫州》一册时,(你会看到)那黄河经荥阳、菏泽、孟州等地,那里土地肥沃,(黄河)西出华山之北,那地方是沃野和园田,这里适于种植麻布、丝绸、油漆、花麻,这里适于养殖马牛羊鸡犬猪六畜,这里适宜种植麦菽稷稻梁黍六种农作物。许多史籍注释,解说得已很详细了。只是不知道离古代几千年了,风物景象有没有变化呢?在这种情况下,(我)经睢阳,西上汝洛,登成皋险峰,向北俯瞰黄河奔流,见到那物丰城富,民房稠密。古往今来,人情事态,大概没有多大悬殊吧。流连忘返时间很长,感慨说:我中州形势大局,全都一览无余了。中州四通八达,村镇均匀,没有高山巨湖,形势发展受阻止的情况。然而天地交会,四季更替,昼夜风雨变幻,在涧西瀍东一带,王者之气积聚在这里。周朝故都,宋代皇城,至今让人怀念古风遗韵,而豫南人勤于耕种,汝南人崇尚节义,豫北人大多剽悍勇敢,数百里之间,风气本来大有不同。这也是地势使这里成为这样的吗?(有人)曾汇总天下形势而虑及此种差别。北京是国家的头颅,中州是国家的腹心,齐鲁秦晋是国家的左右手臂,闽广滇黔是国家的腿和脚。用手脚肘腋护卫头颅,不如用腹心护卫头颅。然而腹心不足以护卫,一定要加上手脚肘腋护卫。护卫国家头颅,也是地势不同成为此种态势。因此,为中州考虑,向东应扼守淮阳把它作为归德府的前导声势,向西应屯守潼关把它作为汝洛先导声势,中原南北两面,则应驻守荆襄,镇守太行,将此部署作为邓蔡二州黄漳二河的先导声势。凭借邻省护卫中州,也就是通联中州来畅行各省。首尾相呼应,手臂相联接,护卫中州就是守卫天下。那种只把中州当战略要冲,认为中州可战不可守的说法,大概只是一孔之见,没有看到百里之域也有险要可守之地。
评论:立意构思,平庸无奇。比喻论证,巧妙新颖。运用排比,节奏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