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一般人7岁入小学,读完高中19岁。X即使晚一年上学,也已经是四出祁山了。也就是说,X上到高七或高八年级了。为什么屡败屡战?还不是对名牌大学志在必得!而正是为这个目标所走的逡巡往返之路,葬送了他的生命。
为什么要对名牌大学志在必得?从社会来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09 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2009 年毕业大学生611 万。也就是说,到2010 年1 月时,上年的大学毕业生尚有约82 万没有就业。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至少有100 万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2010 年毕业大学生约630 万,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740 万人左右。现在还有多少没就业的?没见到准确数字,但肯定为数不少。十余年寒窗苦读,连个活干都没有,痛苦啊。如果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业机会就会多一些。所以,多复读几次也要进名牌大学。
一定要进名牌大学,未必就是X的愿望,而是他父母的要求。父母这样想,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会让人想到一个成语:望子成龙。当然,天下父母哪个不是如此?无怪乎电影、电视、小说甚至菜名都采用了它。孩子进了名牌大学,接受良好教育,毕业后取得高收入的体面职业,自己脸上有光,连祖先也荣耀。所以一年冲不过去就再冲一年。科举考试中考不上举人的生员,也可再复考一次。复考安排在鸡年举行。(俗语说等到“猴年马月”,意思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但那只是一次机会。我们现在高考不限年龄,这就有了N次机会。让孩子冲刺N次是否正确选择?这不能一概而论。我认识的人中有复读5年方成功考入名牌大学的。关键要看学习潜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如果不行,那就让孩子退而求其次吧,不能成龙就成蛇,成蚯蚓也会有泥啃啊。
几个月前,某地就有一名高三复读生跳楼身亡。可见这可以称为高三复读生现象了。复读是对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多次复读更是反复考验。从名落孙山到东山再起,需要一个心理过程。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进取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如果经不起这种磨炼,即使现在不自杀,那以后自杀的机会也多的是。考上名牌大学就好人一生平安了?未必。不是有考不上研究生自杀的吗?不是有名牌大学毕业照样找不到工作的吗?不是有找到了较满意的工作却因种种原因业绩不行被淘汰而自杀的吗?所以,关键是要解决心态问题。要增强抗挫折能力。要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当初与亿万兄弟姐妹赛跑得了第一名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多么难得啊!能够到这个地球上做人,本身就是幸运,就是幸福,要好好珍惜。自己一死不打紧,给家人给社会留下多少永难弥合的惨痛和遗憾啊!残疾人还幸福地活着,不读名牌大学而身体健全的人为什么就不能活得幸福?
以上从社会、家庭、学生三方面谈了这个问题,这是我看到这件事情后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不知是否有些道理,请朋友指正。
本博被评为新浪2010年度十大草根新锐之一,收到新浪总部寄来的奖品小新小浪一对。谢谢各方朋友的支持!
本博发表的《艺考生裸量三围,男老师该否回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