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
今日新闻:某市教育规划纲要发布,未来10年,小升初不会考试入学。
这个规定的目的很明显:为了减负。前些年小升初考试,曾出现一些典型事例:小学生出现大批近视眼。有的小学生希望自己也像爷爷奶奶退休,那样就用不着玩命考试了。甚至有的学生被学习、考试折磨得感到活着没意思。家长陪读、督读,同样负担沉重。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小升初取消考试,愿望无疑是好的。
问题是,取消考试之后,用什么方式招生?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重点学校招生实际存在5种方式:中学偷着组织考试或通过第三者考试选优;中学选特长生;小学推优;家长走后门;电脑派位。
由于第一种方式的存在,各种培训机构招生火爆。市场上的培训班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有一对一辅导,有保证班、保分班、精英班,其中针对目标学校的特训班尤其受青睐。学生在校时间做了限定,但放了学再去参加培训班,横竖没闲着。
由于第二种方式的存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学奥数、英语,许多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绘画。有个6岁的孩子,考试的时候还需要老师抱着才能坐上椅子,竟顺利通过了四星英语口语水平测试。大家都找热门,精明的家长就剑走偏锋找冷门,如围棋、象棋、摄影等。有个家长,为了让孩子增强体质,在三年级之前,让其学跆拳道。自从升入四年级,随着课程的增加,家长取消了对儿子没用的兴趣班。谁知一些中学招收的体育特长生项目中,赫然出现了跆拳道。家长后悔极了。“没用的变有用”、“有用的变全民”,一切变化只为升学。只要能考、能测、能培训,什么素质都可以用应试培训方法批量生产出来。有的家长为了显示孩子“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竟然千方百计让孩子搞到90多个证书。“运动健将”、“钢琴九级”、“丹青高手”……这些素质教育的荣誉被演变成应试教育的奖牌。这些奖牌花去了家长数千元到数万元的参赛费、培训费,搞得孩子半死不活。
没有净土,哪里都不是真空。小学推荐,当选三好生是首要条件。三好生评选成了家长的考场,考的是家长的权力、关系和财力。硬碰硬的考试还有人弄虚作假,由学校推荐评价,要达到公平、公正,这恐怕超出了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水准,实际上难以实现。其实,学校也有难处。管校长乌纱帽的人考虑不考虑?学校要发展需要钱,能拿钱的考虑不考虑?
第四种方式逼使一些书呆子家长搞公关。一位埋头搞研究的知识分子家长说,他买了两千块钱的超市购物卡,托人从胶东带过来海参,打算去拜访一个有职位的老同学。他和这位当领导的同学原本“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孩子上到五年级,他在周围亲朋好友的影响下,突然意识到“关系”在孩子升学问题上的重要性。周围朋友都和权力不沾边,仔细筛一遍只有这位老同学能派上用场。于是,每逢重大节日,他总要去略表心意,期盼着老同学能在孩子升学时为自己写张条子。说这是逼良为娼一点也不为过。
电脑派位这一彰显公平的政策其实是学生及家长眼中的鸡肋,是最坏的结局。因为如果没有被推优,没有特长,不是捐资助学单位的家长,没有“条子”,那就只能等待派位。据统计,只有大概不到三分之一的弱势阶层的家长,无奈地服从电脑派位。
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写了一首名为《我真苦》的诗:“我真苦/俺是一个兵/一个了不起的兵……我一天能上三四次战场……妈妈是侦察员/天天跑东跑西打听消息……现在的小升初啊!真是比战场还战场/最苦的可不是老师、家长/而是我们/一群快要枯掉的花朵……”这首诗在准备小升初的学生中间悄然流行。
城市愈大,竞争愈惨烈。各区教育局之间要竞争质量,所以,区教育局就会暗中支持竞争。如果学生全员电脑派位或严格按学区招生,上述情况就会好很多。但哪个区这样做了,将来教学质量就不如其他区,局长的乌纱帽就会晃荡,所以,谁也不会这样做。归根结蒂,只要高招还按分数录取学生,中小学生减负就不那么容易。但高招不按分数录取学生,就会有更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这是一个怪圈。
小升初免试入学容易做到,但是否减了负呢?
本博被评为新浪2010年度十大草根新锐之一,收到新浪总部寄来的奖品小新小浪一对。谢谢各方朋友的支持!
本博2月20日发表的《艺考生裸量三围,男老师该否回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