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魏都戏曲电视预案》致安眠花

(2010-12-11 11:37:19)
标签:

音乐

许昌

宋体

越调皇后毛爱莲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大三女孩儿安眠花:

你好!

大作拜读。实在不敢相信这出自一个二十余岁不是戏迷的女孩子之手。因此作需丰厚的许昌戏曲史、志、论知识做基础,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凤毛麟角,因此,写出这个东东,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本子优点很多,但你让我看本子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听几句表扬话,所以不说优点了。你真诚地让我“指导”,我没资格指导,但鉴于你的真诚,我仗着比你年龄大一点,比你接触戏曲多一些,还是要真诚地谈谈我的意见。

你写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文章,而是电视脚本,这就要考虑电视的特点。电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应尽量选取适宜于此的表现材料,这是写本子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访谈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无奈的形式。有时无法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就只好用这种形式了。但如果整集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访谈,就要考虑观众的欣赏心理是否喜欢。在写分镜头脚本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明显暴露出来。因此,现在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不宜于表现的可以压缩。宜于表现的可以膨胀,如剧坛名家,不一定一集介绍完,像毛爱莲就可以开专集。有的可改造,如剧本整理、创作部分,现在写的是剧情,表现在电视上当然不能叫解说员一个接一个地介绍故事,应由作者讲创作经历、体会,穿插舞台镜头。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又制约内容。就像厨师做菜,要受原材料的制约。

我对第七集有些想法,商量一下。戏曲式微是事实,所以应该寻求原因力图振兴。但专开一集去探讨戏曲为何低迷,似为不妥。我们的本意是宣传许昌戏曲的,如果有的观众只看了这一集,只知道戏曲当前不景气,似不是我们的宣传目的。所以我觉得不如将七、八两集合为一集,以谈如何振兴为主要内容,如何?另外,第七集还有我上一段谈的问题。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考虑,都以不单独成集为好。

越调剧种除你写到的外,还有一些应该写或可以写的。A、人物:李桂红是越调史上第一个女演员,在襄县七班戏唱红。她对越调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正装戏、外装戏、大越调、小越调、上路越调、下路越调均由她而来。她将主弦四股弦改为短杆坠子,将越调板式以流水为主改为乱弹为主,直至今日。李明玉、何兰英、孙太安、袁秀莲、张勤均曾担任主要角色进京演出。有人将袁秀莲与申凤梅、毛爱莲并称为越调三绝。杜朝阳是申凤梅入门弟子(他也叫我老师),在电影中演主要角色。当今新秀有丁慧丽、杨建材、孙晓秋、解群生、马忠太等。B、剧目:《无佞府》是越调史上第一次上电影(舞台记录片)、第一次进京演出的戏,梅兰芳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称赞毛爱莲。《山村新曲》(《卖箩筐》、《夫妻俩》)是越调史上第一部电影戏曲片。《斗书场》是进京演出的戏。毛爱莲的代表剧目是《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百奶奶醉酒》。《简贴恨》曾获省会演大奖。我执笔创作的《会计新歌》就不值得提了,特殊性在于这是文革十年中除样板戏外仅演的两个戏之一。C、班社:禹县衙门及马车厂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是越调史上最早的戏班。七班戏(许昌市越调剧团前身)、石行戏(襄城县越调剧团前身)要写。D、专著:马炎心、贾凤翔合著的除《越调皇后毛爱莲》外,尚有《毛爱莲》(作家出版社)、《越调与毛爱莲》(待出)、《许昌越调》(撰写中,王文亭参与)。

关于戏曲起源,过去无史料记载,是近年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我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越调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地方戏曲平、背、侧、月4种之一,原名月调,后通假为越调。豫剧最可信的说法是形成于嘉庆年间,乾隆年间尚未形成。

你找到的资料有的因校对问题有误,如《人叫马欢》应为《人欢马叫》,《蜂为媚》应为《蜂为媒》。

你写的东西你耗费心血最多,别人只是浮光掠影看一遍,想的未必准确。文艺作品见仁见智,每个人会因素养、经历、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你要有扬有弃,选择吸收。别把别人的话当作“指导”,而只能当作“参考”。

祝你

成功

            文友凤翔

            20101211

 

本人参加了草根名博2010年优秀博客投票活动,请朋友们支持!谢谢!敬礼!(在投票处点击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