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规则杀死研究生

(2010-03-19 07:44: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文艺理论·文史研究

 

频闻研究生自杀的消息,不禁唏嘘。雁行折翼为哪般?有人说是个人心理素质太差,有人说是学校教育缺失。而我则认为,杀死研究生的凶手是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我们来看媒体报道的研究生N的情况。N经某市组织部接收进入该市某局。局党委书记(分管人事)对他说:“到我这里的人至少要拿两万块钱,可你连一分也不拿。别想着你是正式分来的,你咋来我叫你咋走!”可N不想送也没钱送,于是“因工作需要”被党委书记调到一个二级机构。这个机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并超编,N不能上班不发工资。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他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的情况。温总理作了批示,省市两级领导也继而作了批示,N才恢复了工作。记者采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为贬低N,说了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他就像陈景润那样!”

碰到一个认为“陈景润是个坏典型”的领导,研究生的日子会好过吗?当然,别人不会都像那位党委书记那样明目张胆地要钱,但不明目张胆的就多了。N太幸运了,他得到了总理关爱。否则,衣食无着,陷于窘境,谁敢保证他不自杀?当然,那些自杀的研究生没有想到给总理写信,怪他自己。但都给总理写信,总理忙得过来吗?

X是因末位淘汰而自杀的,这似乎是他个人的原因。但请问:工作能力强拼命干工作就排不到末位吗?某市主抓煤矿的副市长刘某因行贿受贿贪污被处决。继任者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却受到关系单位购销的限制,生产状况竟然不如那位贪官!这是工作能力强拼命干工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吗?X能力热情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会排到末位呢?

也许有人会说,面临同样的社会,高学历的反而不乏自杀者,这不应该问责学校教育吗?我反问一句: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学生呢?再举一个媒体报道过的例子:一个教师写了一篇题为《入学第一课》的论文,谈他教育学生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拿高薪坐轿车娶美女。这篇论文被市教育系统评为二等奖。另一教师将此论文寄往《中国青年报》社,引起热议。结果市教委发出文件,解聘此教师,全市范围学校不准聘用。当时有网友评论,这位教师说的是实话,但不应该给学生说。这样的话都不能说,涉及潜规则的话就更不能说了。老师必须按本本上的话教育学生,不然,自己就要被末位淘汰了。学生受这样的教育越多,走出学校大门之后就越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这能让学校和老师承担责任吗?

不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差,而是一次次的碰壁,对他们接受学校教育所树立的观念进行了强烈的冲击。而他们又不愿放弃这个观念,所以惶然不知所措。他们笃信知识就是力量,可是眼前的现实一次次地告诉他们:知识最无力量。最有力量的是权力。钱和色都可以与权力交换,而知识却未必能跟权力交换。如果不愿或不屑或无技巧去同流合污,那就只有碰得头破血流。在四面楚歌的窘境之中,便容易出现轻生的念头。

面对同样的社会,为什么只有他们自杀了?其一,研究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不读研的23岁就当了副局长,还会自杀吗?其二,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规律是,越是尖子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差。但我们能责怪他们没能“适应社会”吗?

我并不认为这世界一片漆黑,但毋庸讳言,潜规则几乎无处不在。让世界充满阳光当然并非易事,但经过努力,让龌龊的东西少一些是可能的。中央领导肯定是有积极性的,老百姓也是有积极性的。社会上阳光多一些,研究生自杀就会少一些。你信不?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