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屹立的比萨斜塔
(2009-08-27 12:32:50)
标签:
欧洲游比萨斜塔伽利略旅游 |
分类: 旅游 |
早晨,一阵叮叮咚咚的响声搅扰了我的美梦。抬头寻找,桌上酒店的电脑在欢唱。原来ClassHotel Terni是用电脑在叫醒我们。这真让我吃惊。
公元11世纪时,比萨曾经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强大的航海城邦国,与热那亚和威尼斯争霸一时。1062年,比萨王国打败阿拉伯人,攻占了西西里岛上的第一大港口城市巴勒摩,掠获了大批财宝。为了炫耀辉煌战功,比萨王国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这个大教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萨斜塔所在的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的奇迹广场。比萨城很小,然而大教堂所在的奇迹广场,偏偏在紧凑的小城里硬挤出一大块宽阔的空间,建了一座与小城不成比例的硕大的广场。广场上建了大教堂、洗礼堂、墓园和一座钟楼。令建造者和比萨人都没有料到的是,这里的钟楼超越了大教堂,成了举世闻名的建筑。这座钟楼建造中就开始倾斜,先是向东斜,后来又向南倒,于是建建停停、停停建建,耗时177年才完工。此后就那样顽强地倾斜着屹立了好几个世纪,成了意大利和比萨的标志和骄傲:以600多年“斜而不倒”闻名天下的比萨斜塔,以一个看上去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使整座城市名扬世界,可能惟比萨莫属。全世界各地游客纷纷而至,为的是眼见斜塔究竟斜到什么程度,为的是在斜塔未倒之前最后一睹她的芳容。据说高峰期每天平均有游客10万之众,而整个比萨城也只不过才区区10万人口。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比萨斜塔的污染,参观者必须换乘景区提供的汽车进入游览区。换乘倒很方便,只是要另外付费。但也有例外——为数众多的吉普赛女郎。她们自由地在各个游览车上兜售,有与比萨有关的,也有与比萨无关的。尽管我们被告诫要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但这也确实是此地另类的一景。
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在一个半封闭的城墙围成的不规则多边型广场之中。这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广场,它正式的名字叫米拉科利广场,可是几乎没有人能记住这个名字,奇迹广场的别称似乎更能表达人们对比萨斜塔所在地的惊叹。进入广场,精神为之一振,在托斯卡纳的骄阳下,蓝天衬托着白云,青松掩映着绿草,三座白色建筑带着600年的沉静,安祥地迎接着她早已见惯的东方游客。奇迹广场上的建筑,外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形成了各自独立,但风格统一的中世纪罗马式建筑风格。虽然是中世纪时的建筑,却不显僵硬,仔细看他们的细节,会隐隐感到异域的灵感。
主教堂上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中央大圆穹顶,精美的造形和淡雅的色彩,那些垒砌得像管风琴式的科林斯圆柱,那3扇刻画着圣母和耶稣故事的大铜门,整座呈拉丁十字形的建筑造型,处处洋溢着典雅神圣的气质,令人叹为观止。
比萨斜塔就在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建于1174—1370年。塔身高54.5米,重1.4万吨。开始建造时,塔高设计为100米,但由于地质松软,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3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后数百年间,尽管一直未间断对地基的加固和对塔身倾斜的纠正,斜塔仍然以每年约1毫米的速度倾斜。到上世纪90年代,塔顶已南倾3.5米。1999—2001年,意大利政府投入2000万英镑,对斜塔进行“稳固扶正”。为防止斜塔继续倾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用钢索将斜塔拽住,然后在塔基下注入水泥和打入钢钎。斜塔最终被“扶正”约40厘米,倾斜度恢复到1700年的状态。据专家说,经过进一步稳固“扶正”和修缮后,斜塔可保至少未来300年内平安无事。
不知什么原因,在比萨教堂墓园前,矗立着一柱母狼哺婴的雕像——罗马城的城徽——而那两个婴儿是罗马城(Roma)的缔造者罗幕路(Romulus)和他的弟弟勒莫(Remus)。
比萨斜塔因其斜而出名,比萨人为斜塔不倒而骄傲。
然而,比萨不仅有斜塔,还诞生过伽利略这样的伟人。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先是在这座主教堂内作礼拜时,观察到教堂中间的吊灯周期性来回摆动,受到启发,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后人据此发明了钟摆。随后又登上斜塔,做了那个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从而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由此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学说“自由落体定律”。
比萨斜塔永远屹立。比萨人永远为此骄傲——无论斜塔倒或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