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从冬至长

(2017-01-03 17:42:51)
标签:

冬至

圆子

分类: 散文

  家兄来电话说要回老家一趟,老辈的亲人要在冬至前谢天地。
  
  我从未见过谢天地的样子,不过自小就知道是一个祭拜仪式。直至民国前的古时,皇家在冬至日是要祭天的,感谢天地对生灵的关爱。祭天是国家行为,而民间也因此把冬至看作一个大节,团圆、祭祖,有一段时期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元旦日----如今的春节就是古时的元旦。近代以来,虽民风渐薄,已不太看重冬至,但也还是有些讲究的。讲究,无非仍是慎终追远做些祭奠,家人团聚张罗些饮食。再到今天,节日之心又淡漠了许多,孩子们多是把冬至当作地理知识,课堂上用得着,生活中未必知觉。
  
  冬至于我的童年记忆中存有两个印象,一是精神上的,一是物质上的。精神上,其实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不知从何时起知道了冬至日是日夜长短的分界线,每当冬至临近,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比较着昼深夜浅,一过冬至便觉得日子都亲切了许多。
  
  物质的记忆是吃食,印象最深的是圆子。圆子,闽语称之为糍,而糍却又读“时”音。所谓圆子,就是糯米为主加上少量粳米,磨成浆,滤尽水,成半干泥状,然后用手搓成的小圆丸,可大可小。搓滋是闽地区域性习俗,每到冬至前,家家搓滋,并且还衍生出许多吉诗、吉语,为节日添喜。
  
  这圆子是实心的,不似今日里头包着各类荤素馅的汤圆,搓起来也需有些技巧,初学者容易搓扁了或是搓散了。搓得的圆子一个一个摆在竹米筛上,似一片白玉珠。搓出一筛子后,就可下锅煮了。煮圆子更需要技巧,掌握好水温、火候,否则易夹生,也就是外熟内生,那就没法吃了。圆子煮熟后,撒些红糖或白糖,一人一小碗,热气腾腾的,一口一个,狼吞虎咽,在杂粮尚难果腹的时代,无异于奢食。若讲究些,炒些黄豆,磨成细粉再混以红糖白糖,用圆子蘸着吃,更觉心口香甜。再有讲究的,那都是些家境殷康的人家,在煮得的圆子上先浇些猪油再撒上糖粉,不过滋味如何我不知道,只是耳闻之心羡之。
  
  圆子再好吃,因其甜、糯易腻的特点,难以多食。余下的,都拌上甜豆粉,存在碗橱里,次日一早起来再看,已半冻半凝。用劲儿掰出一两粒在嘴中嚼着,渐软渐香,别有风味。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只要没有吃尽,都要将它当作早餐。一日复一日地吃着,似乎天也一天比天更早亮了些。
  
  那天行车路上,妻子说起儿时的冬至印象,独独对冬至次日的冰凉圆子记忆犹新。我说起更有个日长的印象,她也随声应和。又想起这些其实都是旧话,前些年母亲还张罗过搓滋过冬至,家里的大学生那时还小,记得跟她说过这些故事,不知道她是否还记着。
  
  转眼来到冬至前,大学生回家过周末。路上,她突然说起冬至要到了,又说起冬至过后白天就长了。我一边开车一边搭讪着,没提那些旧话,心里却也有些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午时君子来
后一篇:春联二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