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联
(2014-02-18 12:35:15)
标签:
春节春联家乡文化 |
分类: 散文 |
携妻女回乡过年,让老人欣喜不已。幼时的儿女对父母有无限的依赖,惟恐失之毫厘;如今的父母对儿女回家探望可喻以倚门而望,甚至于乞求而不可得。想来令人怅然。
其实回家过年并非只有老人高兴。如果心存对生活的知足,就可以收获无所不在的喜庆。最躲不开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那些有讲究的节点,万炮齐鸣、震耳欲聋,自不必说;平时行走在华街僻巷,更当心警神惕,以免被突如其来的炮声所惊吓。这是耳闻。嘴里吃喝不完的,是美食美酒,从这家到那家,从城里到乡下。无论是素来好客之家还是悭吝有加之人,此时见到来客大都是真心的迎让。至于眼里所见,青春亮丽的女郎、踉跄酒语的行人、匆忙来去的汽车,都是春节喜庆的必然元素。
岂止这些。充塞耳间的还有划拳猜枚声、麻将声,家家待客甚至随走随吃的还有糖果瓜仁各种炒货。举目最常见的则是春联,家家户户门前未见有不贴春联的。
我们归家时所感受到的第一个过年气象也即是春联。
因母亲与姐姐所居是同楼异门不隔院,我家有两个大门,所以贴有两幅春联。左门是“升平天下瑞,和睦世间春”,这是大家期盼的未来,也可看作是对太平盛世的称颂。今年的春节,听到的抱怨少了、喜笑多了,此联恰可应景。右门联“三阳临吉地,五福萃华门”,则是小家的祈愿。上联的“三阳”源自《易经》之说,从旧年十一月一阳生,到新年正月三阳生,于是春天到、万物发了,是吉利之象。下联的“五福”,多指的是长寿、富、贵、安逸、多子孙这五个祈求。虽是俗愿,却不失传统的温馨。然则这些传统含义,连我都有些难识了。
这两幅春联都是手写而非印刷,当是从街头写联人处购得,虽然笔法一般,却读来亲切。
归家数日,常有穿街走巷之时,我与妻女就常常驻足人家门前,赏玩春联,品头论足。
“福家多美德,华室有春风。”其实院内杂乱无比,难称华室。然美德致福,春风华屋,能贴此联,虽然据言此家与我家曾有纠纷,却让我心生敬意。
“日丽春常在,人和福永留。”这一家家门紧贴邻墙,右联只能打了一个折角。环境有些局促,读来仍显大方。
门前一小台,台下两盆小葱郁郁葱葱。两扇对开的褐色木门,贴的是“新春临吉宅,鸿福进华堂。”
这是一对婚联:“新莲沐朝阳并蒂竞放,乳燕借东风比翼齐飞。”莲花并蒂、燕子比翼都是用于新婚的贺语,我告诉女儿。
“啪”的一声闷响,拐角处跑出一个满脸坏笑的小子,后头还跟着一个,也是满脸喜气。拐到近前一看,路边躺着一个被炸翻的小泥罐。眼前一个依山斜坡,远处一幅联,依稀只看得清“一家”、“万世”几个字。
有一户虽非大院却可谓深宅:两面灰墙夹一窄巷,小巷尽头即是大门。小巷齐整干净,门前邻家墙头上伸出一丛茂密的石榴枝叶。门上贴:“家有福星四面照,财如人意八方来。”
基督教人家也贴春联:“同诵感恩赋,共吟赞美诗。”这景象可看作是文化的包容。信教者本无他心,传教者却有深意。当年罗马教廷蛮横霸道,下令中国的信众不可拜孔子、祭祖先,遭到原本亲近基督教的康熙及乾隆二帝的强烈反制,酿成延续百余年的“礼仪之争”。那时的中国仍不失包容之度,而西方文明的侵略性已然定型并开始为害世界了。
此户人家的自信源于祖先:“莆海状元裔,金章学士家。”可知其先祖曾有中状元者,后自莆田迁入本县,终成大姓。
看到一幅书法最佳的联。“太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字与文一般大气,有山谷风韵。女儿的看法与我一致。
家家张翰墨,户户见春风。可惜在老家停留时间不长,难以尽揽,不过已经勾起了我的兴致。想当年我在离家不远的省城工作,春节回家方便,家里的春联常是自己手写,购纸、写联、熬糊、贴联,一个人独自完成,家人至今对此还津津乐道。提及此事,妻子调侃道:你退休了就回家卖春联吧。女儿于是掰着手指头算计一天能挣多少钱。
泥墙柴门,红底黑字,带着家乡春联的这个印象回到北京。临近家门,看见回乡前所贴门联:“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春联是妻子抽空买的,我当时嫌俗,妻子还委屈不已:“找了好几家,都是这一类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不带金粉金字的。”
来年自己写一幅春联吧,站在门口我对自己说。并且,如果公不徇亲无法回家探望老人,能寄去一幅亲手书写的春联,也可聊慰其思亲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