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味
(2013-11-05 13:11:50)
标签:
品味眼界文化 |
分类: 散文 |
同事嘱我写一篇关于品味的文章,用于自编的励志小刊物,遂成此篇。惟恐牵强,写时思考再三;勉强下笔,心知难免偏颇。
品味的原始含义与饮食有关,主要就是品尝之意。如今的品味已经发展出精神层面的含义,使用最广的是用于形容人或与人相关的事物,但是对于什么是这个层面上的品味尚无权威定义。如此,给我留下了妄加论断的余地。
我以为,品味就是因为对美的坚守或追求而自然表现出的优雅的趣味和眼界。在这个概念中,美是核心。
何为美?美有三体。一为自然之美,即万物妍好的一面,人也是万物之一;二为思想之美,即道德品质的高尚;三为文化艺术之美,它是前二者相互交融的产物,但并非所有文化艺术都美。
美是需要坚守或者追求的----已有的需要坚守,没有的需要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与王阳明的人人都有良知的观点同理。确实,除了极少数极端病态的失智者,任何人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都有正确的判断。然而判断是一回事,是否坚守或追求是另一回事。小到地痞流氓杀人犯,大到包括乔治·华盛顿在内的倡导灭绝印第安人政策的多任美国总统、实行犹太人灭绝政策的希特勒、在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如果谁在他们面前说他们无赖凶残或灭绝人性,他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十分正确的判断力,知道他们的行为不是美。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做不美的事?就因为他们对于美根本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坚守或追求。
当然,不坚守或不追求不等于堕落,不美不丑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只有那些明知道什么是美却干着丑恶勾当的人才是无赖凶残或者灭绝人性,即便他们满口是正大光明的言语。
但是,即使坚守或追求了美,也未必就是有品味的人。有些人有了趣味与眼界,却并不优雅。三国时期的祢衡喜欢装疯卖傻表现他的趣味与眼界,刻意放浪形骸;当今社会有些人喜欢沽名钓誉,甚至危言耸听。他们这种人也许确实心中有美,但是难说有品味。
如果有了趣味和眼界,表现也优雅,是否就可称有品味了?也不尽然。东施也追求美,她学西施作捧心状,却徒为笑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优雅趣味和眼界不是自然表现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归根结底,她没有真正体会到优雅趣味和眼界的本质与真谛。如今有些人也喜欢吟风颂雅,说话时写文章时借用几句古诗古词、古言古语,或者在屋里挂几幅书画、出行时访几处风景。可是除了这些写到的说到的看到的走到的,他们心里没有更多的诗词言语、书画风景,更不知道它们内里的文化精神,遑论去宣扬、传承这些精神了。他们同东施一样,并不知道风从何来、雅觅谁处,因此不是真正的坚守或追求,而只是把品味当成了脂粉,用它来涂抹粉饰自己的脸蛋。
那么什么是真正优雅的趣味和眼界?惭愧,我也无法准确回答,因为它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可作几个描述,期以触类旁通:喜爱和尊重自然景物,以坚守或追求美的心态看待和评判社会现象,以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经过思考的观点,闲暇时抱一本适合自己的有知识性、思想性或专业性的书籍读读,把自己对美的追求自然合理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能够静心思考哪怕是最浅显的人生道理,等等。它们既是状态,也是达到这些状态的行为。换句话说,它们既回答什么是的问题,也回答如何做到的问题。
归结一下关于品味的主要元素:美,坚守或追求,优雅,趣味和眼界,自然地表现。这些都具备了就有品味了。
谁能够做到这些从而达到这种境界?从道理上讲,所有的正常人都可以。可是现实中有品味的人并不多,因为许多人不想去做。追求品味,需要对己内敛、向外探索;不追求品味,则可以随意甚至放纵。当今社会,愿意随意、放纵者远远多于愿意内敛、探索者,因此有品味的人必然是少数。
既然是少数,那么有品味的人一定是身份高、家境好或学识深的人了?其实不然。一个农民,他不识几字、只会种田、家无余财,可是他能把清贫的家料理齐整,或花点闲心在屋外修整几棵花草树木、围一片槿篱竹笆,或只是对着麦禾稻浪坚信总会有丰收盛景,甚或更简单地只是感恩于天地父母、满足于家庭温暖,他就是一个有品味的人。而如果心里没有一点对美的坚守或追求,没有什么优雅的趣味和眼界,他官位再高、家财再厚,或者虽然是博士硕士留学生,也是一个没有品味的人。因此在是否有品味方面,一个农民可能胜过一群有官、有财、有知识的人。
当然,人有没有品味,多数时候与他的社会作用没有太大关系。没有品味,丝毫不影响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生活的幸福,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可以拥有尊严。只不过,有一些人还比他多那么一点东西,就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