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鲍坚_鲍人
鲍坚_鲍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9
  • 关注人气:5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

(2013-09-09 12:38:12)
标签:

红茶

正山小种

武夷山

鸦片战争

文化

分类: 散文

 

  外甥呷了一口茶,轻轻咽下,赞道:“好香呀!”又道:“有稻草香,刚收割的稻草。”
  
  刚收割的稻草,应该就是稻秆了。外甥虽然只是近两年爱上了喝茶,但他的味觉确实灵敏,常常一口就能品出茶香的本质,比我强多了。
  
  我喝不出稻秆香,也喝不出桂圆香。按理说,正山小种的正宗香气是桂圆香。再传统一点的香气,应当还有松烟香。前些年喝的正山小种,汤色是亮红色的,那是红茶应有的汤色。那时总能喝出桂圆的香气。这两年喝的正山小种,汤色金黄,多数是蜜香味,间或有其他各种杂味的。外甥喝出的稻秆香,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杂味。当然,茶还是好茶,只不过算不上正宗的正山小种了,虽然也是名厂出品。
  
  有蜜香味的红茶,多半是功夫红茶,如坦洋功夫、白琳功夫、政和功夫,都是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光是这些,如今扬名国外的祁门红茶以及滇红、川红等,都是学的正山小种。再说大一些,那些世界著名的红茶如阿萨姆红茶、锡兰红茶等等,它们的鼻祖都是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最辉煌的历史是十七到十九世纪,但它也为中国带来了灾难。应当是在十七世纪前期,欧洲人开始从中国进口红茶,而那时的红茶只有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初识正山小种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重复了将近一千年前中国人对茶的追捧,将茶视为难得的珍品。皇家权贵把喝茶当作不可缺少的享受,社会名流把喝茶当作高雅的时尚,著名诗人把它写进诗里。中国宋朝时期的人曾说过,黄金常有而皇家的茶不常有,几百年后的欧洲人也是如此认为。英国人甚至还为正山小种专门发明了一个英语单词即Bohea。Bohea是武夷的音译,对英国人来说,它是茶、红茶和最上品红茶的含义。
  
  不过后来英国人突然发现,他们的银子因为以Bohea为首的中国产品的诱惑而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出现了巨大的逆差。怎么办?斩断诱惑是不可能的,它已经让英国人离不开。可是英国人让中国人诱惑并愿意为之付出银子的东西并不多,想来想去就只有鸦片或许能让中国人无法割舍。于是,向中国出口甚至走私鸦片就成了大英帝国的国策,就象今天美国人攻打任何一个对它的国家利益有阻碍的国家。之后,就是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主权甚至领土的逐步沦丧。
  
  这是功过皆著的茶。它的功,是一种文明辉煌的结果;它的过,则是另一种文明辉煌的结果。同样都是人类的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结果却如此不同。所以说,文明的冲突是存在的,因为善恶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如果说人类文明能趋大同,这种论断在可见的未来不是一个真理。
  
  从历史的角度看,鸦片和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永远的,但是对英国人来说却算不上什么,他们照样享受着Bohea的清香。后来,作为必然出现的结果,Bohea渐渐从贵族化变为时尚化,就象今天中国人中的时尚者品味Cappuccino或者Latte咖啡一样,然后又渐渐在因它而起的红茶世界里湮没于普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不知道英国人是不是都喝出了桂圆香,我猜想应该会的,既然他们是文明、高雅、时尚的人----当然也包括他们的邻居和带着这些高尚品质迁徙或被流放到美洲的后代。他们能够品出这种香气,虽然他们不一定把它命名为桂圆香。桂圆是中国人特别青睐的果品。
  
  那么桂圆香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一靠工艺,二靠茶本身具有的特质。
  
  茶的特质是不可改变的。正山小种茶的特质,只有武夷山特定范围的小种茶才具备。正山,说的就是这个特定范围。这个范围之外的小种茶,都叫外山小种。而正山茶独一无二的特质,应当与武夷山丹霞地貌、有特点的气候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有关。
  
  既然先天的特质不可改变,那么后天的制作工艺就决定了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的可变因素。
  
  若说红茶的工艺本身,其实差别不大,都有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程序。萎凋是让叶片变软,揉捻是挤出水分以便于发酵,发酵就是叶片的氧化。简单地说,氧化程度或者说发酵程度是形成或区分不同茶类的主要环节。全发酵茶就是红茶,汤色红艳;半发酵茶就是乌龙茶,汤色金黄;不发酵茶就是绿茶,汤色碧绿。当然这是仅就发酵程度而言,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是不同的。至于烘焙,就是烘烤,是固定香气、便于茶叶储存的环节。
  
  工艺相同,差别在哪里?据我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两个。其一,自然环境的利用;其二,各环节时间和温度的把握。它们决定制茶师水平进而决定茶叶品质好坏。自然环境指的是天气。清爽的天气有利于制茶,沉闷的天气则是好茶的天敌。可是天气的好坏可遇不可求,不是随便可以挑选的。曾听一位资深制茶师说过一次制作乌龙茶的惨痛经历:刚做完青,突遇变天使得茶叶回潮,于是价值几十万元的茶叶就成了不值钱的次品茶了。
  
  如此分析下来,能为人力所决定的因素,也就是时间和温度的把握了,它们才是展现制茶师功力水平的技术。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握好这一点?我对此一窍不通,因为我不是制茶师。制茶师们都知道吗?也未必,否则都是高手了。成为制茶高手,要制出一批好茶,靠的是天分、经验还有运气。真正的制茶技术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定式的,标准定式是西方文化,就如麦当劳、肯德基,它们可以做得很时尚,但不会是美食。
  
  再说回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都是红茶,正山小种的工艺程序与其他红茶也无大异。无大异,说明有小异。确实,传统的正山小种在制作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烟熏环节,即用松木的烟来熏制茶叶。这种烟熏的正山小种有一名,叫做烟小种。至于不用烟熏的小种,自然就叫无烟小种了。不过,二者都统称做正山小种。
  
  经过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经历,正山小种的桂圆味就形成了。严格地说,是正山小种天生有桂圆香的丽质,后天的各种工艺和环境决定它的这种丽质能否保留下来或者在多大程度保留下来。
  
  正山小种的名声后来悄然隐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到了近年,它才又渐渐有些生气。这是好事,首先要归因于百年丧乱之后近几十年方才出现的相对的国家稳定、社会进步、民生发展的大环境----国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种环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正山小种,已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茶类,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实用特征,缺了它是个遗憾。
  
  不过正山小种所赶上的时代融入了太多的商业功利意识,这对它的新生却又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说是考验?因为传统正山小种的香气是内敛的,需要静心品味。但是如今能静心品味的人却不多,多数人更喜欢芳香馥郁的功夫红茶。于是,一些生产商就把正山小种的口味往芳香馥郁的方向偏移,其结果就是让人们喝着名为正山小种的功夫红茶。其实,正山小种红茶和功夫红茶都是好茶,我都喜欢,不过我希望品味的是它们自己的精神而非别人的灵魂。
  
  那么,稻秆香的正山小种又是哪一种正山小种?我不知道,这需要重新思考。如果撇开与今天这泡正山小种的关系,稻秆的香气是让人心醉的。好多好多年了,我没有再闻到稻秆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那片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