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南山初游漫记

(2013-04-07 17:57:36)
标签:

终南山

游记

西安

佛教

文化

分类: 散文

 

  以为终南山有如福州的鼓山,一个两个山包而已。到了南五台,方知见识浅陋。山深壑险的南五台,尚只是终南山的一个支脉,可见终南山的博大。
  
  上南五台山纯属临时起意。因事与妻第一次到西安,事毕,友人问有何游访安排,我道:不卖门票之处皆可行。想了想,加上一句:终南山方向吧。听说终南山有人文气息,因此早有探访之念。友人与佛结缘,也刚从北京回到西安,正想到南五台拜见师父。于是,成此一行。
  
  真可谓云深不知处。一路行来罕有人迹,时见山间一角飞檐、半爿灰墙,友人道均是庙宇。途中除了三两位香客、几数声鸟鸣,只有春花浪漫、粉白争艳。就在我不断四处张望、探寻庐宇之时,几间屋舍已在眼前。屋舍即是友人师父修行之所。
  
  友人快步入殿见师,我与妻则在庭间闲游。庭方半亩,中间一张石桌,上置香炉,炉中几枝香,烟尽灰冷。正面之屋红砖灰瓦、檐低屋浅如民居正房,约二十步见宽,内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与这唯一的佛殿相对,是一排同样低矮的砖瓦屋舍,作客舍之用。庭左斋堂,庭右菜畦。环顾没有院墙,俯视不见山门。看多了殿宇巍峨、香火旺盛的寺院道观,眼前这样简陋贫寒的庙宇,我见所未见。
  
  师父的寮房在正殿右侧的小耳室,里屋就寝、外屋待客。见到我与妻进来,师父起身问好。从来看到的和尚,都是一脸庄严相、恭敬相、客气相、世故相或冷面相,而这位住持师父却如邻家老者,有家常般的和善,与我们作随心的交谈。
  
  言谈未久,师父取来两本佛书,放在膝上,提起水笔,一笔一划书写起来。书写十分缓慢,神态极为安祥。妻与友人轻轻交谈,我则静静地看。十多分钟过去,师父停笔,我接过书。书是师父的著作,扉页上是几句偈语。
  
  般若是何意?读罢偈语首句,我问道。般若一词在佛家领域举目可见,我自知这个问题必是十分幼稚,然而我对佛学从无用心,幼稚在所难免。
  
  般若即智慧。师父答。
  
  什么是智慧?我又问。
  
  认识是智,洞察认识的认识是慧。师父又答。
  
  我点了点头。佛家的智慧与我们日常所言的智慧明显不同。智慧即是聪明,这是我们的智慧。可是聪明未必智慧,这是佛家的智慧。
  
  友人为另一友人请教命运。师父掐指算了算,说了几个利害关系。她的问题在于她自己的自私,去掉自私就能摆脱目前的陷阱。师父如是说。妻也认识友人之友,听罢频频点头。
  
  从友人请教之事,师父谈及人生。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师父问妻。
  
  未等妻回答,又问:是报恩,还是报仇?
  
  妻有些犹豫。是生活,我一旁代答。
  
  是的,妻接道。
  
  人生一世,都是痛苦。唯有修行,求来世解脱。师父开示道。
  
  我心有所思,但没有说出来。
  
  除了来世的解脱,今生有没有值得修行的意义呢?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今生的烦扰对于大众而言已经未必是痛苦。至少,认为今生是痛苦的众生愈来愈少。而今生的享乐,则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确实是可以感受到的享乐。如此,若只着眼于来世解脱的修行,不知能够感动多少有慧根佛缘的信众。就个人而言,如果秉良心做人、怀责任行事,以忠义待公、以孝悌持家,遵纪守法、嫉恶如仇,又仍然能够工作顺心、家庭和睦、朋友相亲,那么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至于人生中常常遭遇的上下无能之辈、左右嫉妒之心,外来意气、家中纷扰,举步难行、见识难伸,即便是神仙佛祖,谁没有遇见过?只要常怀知足意、感恩心,不为所动、依然故我,以豁达的态度享受现在,不亦乐乎?我现在就很知足。虽然也有许多无奈、愤懑、忧心与叹息,但是,我有让我感动的亲情友情,有让我充实的生活和追求,有随时可以舍弃名利束缚的心理准备,这种人生,未必不如来世。因此,如果有来世,我愿来世仍然如今生,今生照样作来世。
  
  当师父之面作这些胡思乱想,我心中有些惶惑。我对佛家素来敬重,如同对凡世中的各种权威。可是我有一痼疾,就是在尊重权威之余,喜欢当面对权威品评指点一二,自以为是。凡间之人未必有知,但佛祖有灵,当知我一片赤诚,定不怪我。
  
  又进来两位游客,向师父求取佛书。于是我和妻返身回到庭中。
  
  庭之右角、寮房之畔,矗立着一座土黄色的七层砖塔。从斑驳的塔身和层檐上的荒草,可以想见此塔的沧桑身世。友人说,西安大雁塔即是仿此塔形制而建。塔的建筑形式是源于佛教的,据说七层之数曾经是佛塔最高亦是最尊重的层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或可印证。佛家的生动道理曾经广为人知,此语即为一例,不过它们都是古语了,难有今说。
  
  菜园之下,另有一座石塔。石塔周围,又有苍松一片。从石碑所载得知,此塔是印光大师舍利塔。塔上,民国时期政界著名人物林森、于右任和戴季陶三人题写的门额和石铭依然可见。而这苍松,则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赠。田中首相是佛教净土宗信徒,印光大师则是近代以来净土宗乃至佛教界道行最深的高僧。曾经,我们有包括儒、释、道文化在内的巨大的文化优势,有不断涌现的引领东方文明潮流的圣贤和思想,不仅让中国人自豪和传承,还能让深深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异域人士景仰和朝拜。如今它们几乎圮塌欲废。我们是让它继续圮塌下去甚至去践踏它,还是幡然醒悟努力去重建它?
  
  庙宇下山的路口有一棵古槐。师父站在树下送我们,依然是家常般的微笑。古槐苍苍,枝叶未新,站在它的下面,可以远近看到丛丛树树的盛开之花。
  
  回途中,突然看到一棵与众不同的新槐。说它是新槐,只是相对那古槐而言,其实长得十分壮实。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腰间抵住了一块巨大的山石,而就在树石相交之处,此树长出了一圈厚实的树皮,将巨石的尖端部分紧紧包裹,使树石看似连成了一体,又似是巨石倚靠着它才不至于坠落。离这棵树几步之外,又发现了一棵,亦是如此,只是树与石均小了些。
  
  你的眼真尖哪,妻与友人都说。我想了想,其实是我们常常眼拙而不自知。
  
  初游终南山,以访文友为衷,却以究佛理为果,虽未如愿,却也心宽。不过,这终南山还是要重游的,那时或许能写一篇对终南山的自然和人文印象更深的记文。
  
  回京之后,对于那日于师父面前所思,心中仍有未明之处。我始终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大众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有三,其一是偏误的宗教政策严重制约了中国自己的传统宗教稳定社会、安抚民心的作用,其二是传统宗教本身功利化倾向使得自己越来越丧失尊严,其三是传统宗教普遍缺乏有学问、有思想、有弘扬力的高尚信徒。现在看来,应当还有第四个根源,那就是我们的宗教教义已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符。不过,查了查印光法师的资料,心中有所豁然。印光法师圆寂后,信众视其为大势至菩萨化身,如此大德,近代至今恐无第二。印光法师有言:佛法包括世出世间诸法,故应当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也就是说,佛法的一个层面是世间法,世间的道德品行都是修行的内容。至于脱离尘俗的出世间法,那是更深一个层面的修行。
  
  佛家本也倡导世间法,奈何如今的佛家不重视它?岂止佛家,道家、儒家,这家那家,谁还会看重这种内涵的重要意义?只重未来而不重现在,或者只重现在的利益而不重现在的道德,不论是宗教还是政治,除了落伍衰微,更有何途?
  
  是为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烤地瓜的幸福
后一篇:春梦初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