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里,茶外

(2012-10-09 12:03:28)
标签:

文化

传统

思考

绘画

分类: 散文

 

  几盏金液,满屋馨香,这就是红茶。
  
  红茶的香气甘醇内敛,不同于绿茶的清爽自然、铁观音的香艳外向、大红袍的浓郁霸气以及普洱的乡土古朴。其实我什么茶都喝,不过喝得最多的是红茶。它香不侵人、艳不媚俗,所以为我所爱。
  
  很羡慕一些人,他们从茶中能喝出许多很有品味的感觉,或有梅兰幽香,或似清风明月,或见慧语禅言。而我喝的是心境,能感受到的只是那色泽、那香气,还有就是身边的人。如果没有身边的人,就是手中的书。当然,如果既有身边的人又有手中的书,那就是完美的境界了。
  
  身边的人是不容易有的。有时,高朋在座、阔论不已,诚为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乐趣。然而,这茶在此时就成了陪衬,那书也是难以上手的。总不能旁若无人地自斟自饮、自读自叹,而让朋友们尴尬无趣吧?可见,高朋满座之乐,往往与品茶静思之趣相殊,知友未必是茶友。当然,能够一心在茶间书中的朋友也并非一世难觅,不过只可机缘偶遇而不可图索强求。当年王徽之途遇桓伊,求一曲《梅花三弄》,二人自始至终不交一语,曲罢人散,各得其旨。非此人此心,不可为之,亦不可得之。
  
  幸运的是,虽然茶友不常有,茶妻却常在。平时喝茶的时间,多是与妻度过的。若在工作日,自然是晚上喝;若在节假日,则随时就茶。喝茶不需要理由,有心情就喝,无意趣则罢。“喝茶吗?”“嗯!”于是烧水备茶具。“喝茶吗?”“嗯……”于是什么动静都没有。
  
  与妻喝茶,没有什么深邃的思想交流。聊聊家常,聊聊社会,聊聊女儿,聊聊生活。有苦闷就安慰,心娱悦就分享。或者,就是各自捧一本书、守一盏茶,自饮之余不忘为对方斟上一杯,没有言语,皆得其乐。偶尔会飞过来一个豆宝,猛地把我们的杯中茶都喝干了,喊一声:“好茶!”又飞回摆满作业本的桌子边。
  
  茶喝久了,对身边的人产生了依赖。有时独自一人喝茶,反而没有了宁静之感。即便有书在手,也是心绪不定。如果还要喝下去,常常就会胡思乱想,作无谓的杞人之忧,或是莫名的司马牛之叹。
  
  红茶的历史并不长久,最多在五百年左右。在它之前,虽然似乎也有乌龙茶、普洱茶的前身普茶等茶类存在,但是主导中国茶风尚的是生活在唐朝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所描述的用那种工艺制作而成的团茶或饼茶,直至明朝初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茶的制作耗费民力,因此下令罢造团茶,自此散茶兴起,花样百出。罢造团茶之前,品茶是文人雅士的喜好;罢造之后,茶叶普遍地进入大众阶层,只要有钱就能消费,它不再仅仅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品味和享受,中国的茶风尚因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直至今日。这算是茶在中国的通俗历史吧。
  
  从《茶经》前印象模糊的制茶工艺和品茶形式,到《茶经》记载的自唐代延续至明初的压榨、研磨工艺和各类史料记载的煮茶、民间斗茶以及官家、士大夫的品茶形式,再到如今的人们滚汤冲泡、温水轻烫,赏绿品红、求白茶斗普洱,又或大杯牛饮、小盏细品,喝茶的风尚历经几千年,仍无颓衰之势,堪称难得。
  
  今人喜欢把品茶看成一种文化。诚然,茶是一种文化。在茶制作、品尝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矩,这些程式和规矩蕴含了特定的情绪和思想,那么它就是一种文化。更何况,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获取茶之外的人生启迪,或者得到茶本身所不能实现的精神抚慰,它们所蕴含的内涵,其丰富性更甚于茶制作和品尝的程式及规矩中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使得品茶成为当今中国少见的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代特征更能够蓬勃发展的文化传承。
  
  其实,远望历史,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实在是一个小众文化,比它有影响的文化形式曾经多如牛毛,可是很奇怪,它们之中至今还能够像茶文化一样充满生气的竟没有几个。
  
  比如绘画。中国的绘画是有思想的,不论是人物、山水抑或花鸟鱼虫甚至是宗教题材。其中最主流的思想,是追求宁静和自然,崇尚清迈和高洁,享受散淡和安详,这是经过千百年不断扬弃之后珍存下来的以儒、释、道为主,兼有其他流派思想和民间信仰的中国人文思想的精华。不同时期,这种追求和崇尚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偏重,但是其要旨主趣始终如一。除此之外,虽然中国画的思想中也有记实、赞颂、讽喻、嬉戏、奢华等各种元素,但是它们都不是主流。它的思想性具有双重的社会功能:娱悦大众和启迪大众,尤以后者为重。这是中国画的思想性更深刻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征。看看流传至今的那些名画就会明白。
  
  中国画的思想性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宁静、自然,清迈、高洁,散淡、安详,这些元素无疑能够让人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和人生,看待荣辱和得失。从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野看,中国的这种主流思想比西方的那种具有突出的侵略性的文化更加符合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即便不去为全人类操心,仅就中国自身而言,中国画所体现的思想性在安抚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尤其是统治者与知识精英阶层的矛盾方面,能够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在社会矛盾和个体矛盾激烈的时候,它是有效避免产生极端思想情绪的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寄托。
  
  这样的优秀文化,自近代以来尤其在当代,竟然衰微至极,几欲死去,真是令人痛心。
  
  我曾经看过一个画展,画家是当今中国画坛的名家,且为官方机构的头面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死气沉沉的人物画占据大半数量,其余画作也多是所谓中西结合的失败产品。看完他的画,不能不让人产生为中国绘画艺术悲哀之感。当今中国几乎看不到有思想、有传统又有当代思考的画家了,不论是在官办画院还是民间。
  
  放眼看看我们的画家。画山水,只会画一些看似气势磅礴实则千篇一律、了无生气的大山大水,或者泥古不化、照抄照搬古人风格;画花鸟,浅白无神,靠色彩堆砌或者图形的机械拼接,把绘画艺术弄成了工艺美术;画人物,不实不虚,似真实假,让人不知所云、索然无味。
  
  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通病。画家没有文化,还是画家吗?充其量只是一个画匠,而许多所谓的画家连画匠都称不上。有些人,基本画技尚未成熟,只是随心所欲乱画一气,就自称画家;还有那么一些人,学了点西洋画法,就自以为掌握了人类生存的真谛,拿西方一些粗俗低下、如猪淫狗秽般无耻而其人却自以为高雅的所谓艺术,在中国沽名钓誉,甚至用这种所谓艺术来搞一些政治名堂。如此等等,数不胜数。
  
  中国画是一个风向标。如果它再衰微下去甚至死亡了,那么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将继续衰微甚至死亡。
  
  与中国画一样境遇的还有很多。如书法,如今几成涂鸦艺术。许多所谓的名家大家已经不太在意书法的基本技能了,写字就是画字。画来画去,你吹我捧。书法爱好者可以如此,但是如果名家大家也是这样,那么他与业余爱好者还有何区别?
  
  还有诗词。语言的优美已经不太重要,因为许多所谓的诗人词人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已经远远低于真正的诗人词人所应有的水平。粗俗的表达成为时尚,赤裸裸的感情发泄才是最受欢迎的。当然还有文明一点的,就是把口语化的絮聒截长为短,或者再抹去中间的一截两截以增加点费解感,那也就被称为诗了。与粗俗浅薄相对的另一端,是少数人对古典诗词的坚守,不过有时以晦涩甚于古人的表达来展示对它们的热爱,任由他们确实热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距离的不断扩大。古典的意境美和言辞美与现代的表达方式难道就无法结合吗?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坚守。
  
  曾经有一股诗风流行于中国年轻人之中,使用的是有如萨尔瓦多·达利的画作一般虚幻怪诞的意境和词藻。西方的一位哲人曾说过:“在整个工业化的世界中,异化达到了近似于精神病的地步。”他形容的其实是西方的世界。中国永远不要沾染那种精神病,不要学会那种病态的文化艺术。艺术的欣赏或许没有国界,但是艺术的传承是有血缘的,不同民族对于不同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有如人身上的血型一样,不是绝对不可以吸纳外来血液,但却是不可盲目掺杂变更的。
  
  如果我们想听听中国传统音乐,那么会发现我们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首千年不变的曲调,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等。它们是很优美,可是愿意听它们的人并不多。中国那么多好乐器,却只能演奏这么一些小众喜欢的曲目,不是很可惜吗?西洋的钢琴能够从古典的肖邦弹到现代的理查·克来德曼,西洋的小提琴能够从贝多芬十分婉约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拉奏到北欧那惆怅忧伤的《神秘园》,难道只有西洋的乐器才能演奏出真正的天籁之声?我看不是。中国不缺好乐器,缺的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民族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反过来引导民族。中国人如今在创造什么文化?而当今中国的文化又在如何引导中国人?谁在思考这些问题?谁又有责任思考这些问题?
  
  呵呵,扯远了,扯得太远了,把这茶话说到哪儿去了。没办法,身边的人不在身边,她回南方探亲去了,于是我真就胡思乱想起来了。
  
  茶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其实,茶本身并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唯一优势。喝什么都是喝。如果只是解渴,未必就要喝茶;在当今国内外和城乡之间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简便的时代,喝什么也都可能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茶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兴盛之势,它所蕴含的未被异化又能够与世推移的传统思想和理念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