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者内心为什么充满理智与矛盾?
(2015-12-27 15:42:15)
标签:
强迫症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咨询与治疗 |
强迫症者并不愚蠢,相反,他们有时显得聪明过头,是那么地富于“理性”和“逻辑”。但同时,这些理性和逻辑又把他们害得苦不堪言,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理智化是强迫症最为典型的防御机制之一。他们的理智进入拔河般的胶着状态,两种相反的理性在反复拉锯较量,而自己无法仲裁。
对于强迫思维,他们一会儿感到被说服了,一会儿又感到还有逻辑漏洞,于是不断循环论证下去。
强迫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逻辑思辨,但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反强迫思维,都有各自的逻辑体系,都有自身的道理,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让我想起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辩论到底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比较近,认为早上太阳近的理由是早上太阳看起来更大,而中午看起来相对较小,这正是远处小,近处大的视觉效果。
而主张中午太阳近的小孩认为,早上太阳刚出来时温度比较凉,而中午时温度就比较高,这正是远处凉而近处热的温度效果。对于这两个小孩的辩论,孔子也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对于强迫症者的强迫思维,是不可能完全在逻辑上区分谁对谁错的,无论判断对错,辩论也就将继续下去。
“我也算是一个读过比较多书,知识比较渊博的人,所以我总是对自己的强迫行为进行斗争,但我觉得今天斗争了这个,明天又出现了那个,防不胜防,不堪抵挡,整个人几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时候真想去死,但我还是对未来充满很大希望的,不甘心我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所以每每都挺过来了。
我总是同病魔作斗争,很努力地去斗,但现在我发现一个问题:我驳倒了每一个问题,但却不能找到一个如何防止出现这些奇怪想法的方法,等于说我没有特定地产生强迫症状的事情,但很多事情都使我产生强迫症状。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标准,使我的思想不再紊乱?”
理智的较量让他们自己忽视了还有情感的存在,因为过于理智,他们显得淡漠,甚至有些冷酷。
他们不轻易为情所动,理智好像戴在情感上的铁面具,触上去是冰冷的,也不容易窥见面具下的表情。
强迫症者具有较为稳定的外表情绪,他们不轻易为情所动,有泪不轻弹。在初次面谈中,无论来访者诉说强迫症多么痛苦,我很少看见过他们在刚开始几次就流泪,甚至他们还面带自嘲式的微笑。
“创伤被剥夺了它情感的能量投注,而不是被遗忘,因此保留在意识中的只剩下构思的内容,那是完全没有色彩并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1]
强迫症中理智隔离了情感,剥夺了记忆的情感色彩。所以,强迫症者有时给人一种心态平和、无欲无求的假相,而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正是他的保护色。
他们用理智保护自己的情感不被轻易触动,因为那儿的伤痕可能还未愈合。
理智是他们用来包扎情感伤口的包扎带,他们把之包扎得非常紧,丝毫不能放松。通过理智化,他们转移了自我的责任,在其中他们不必认识到自身的软弱,可以不必改变内心的缺陷。
理智化使强迫症者看起来比较聪明,一般来说也确实聪明。但是这种理智化却未能增加他们对自身的洞察,反而使他们陷入症状的漩涡之中,溺于其中而不能解脱。
强迫性思维无法用理智说服,因为再高深的智慧也无法堵住那些“万一”的漏洞。比如当一个陷入可能遭受车祸的强迫思维中,总是在计算自己遭受车祸的概率,而任何人都无法确保他们不会遭此不测。
一个人在想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而不是三只眼睛,我想这也是一般的人所不能解释的。
当理智进入无法确定甚至也无法解释的黑洞之中,这个黑洞将吞噬当事人的才能与幸福,因为他简直就无法再“动弹”,缺乏在生活中实际的行动能力。
理智化的作用主要有几点:
一是隔离情感的作用,这样就不用去面对那些无法处理的情感。强迫症者对情感进行强有力的压抑,因为这些情感矛盾而冲突。同时,在其早年经历中,得出情感是一种危险的经验,所以,强迫症者会拼命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他的外表显得过于平静、冷漠,同时又十分理智,并且后一点特别突出。当一个人压抑情感的时候,他就会突出理智的作用,强迫症者十分依赖自己的理智,他希望通过理智来理解和控制外在的一切,并且他们大量学习有关知识,其逻辑思辨能力也非常强,包括对自己的解释以及症状的解释。理智化恰是强迫症最突出的防御机制之一。
二是理智进入无法确定,无法解释,也无法辩论出结论的状况,就像理想脱离了现实进入空想一样。这样的理智表明了对现实问题的逃避。
三是理智给人貌似深刻的假象,满足了自己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虚妄之心,给他们自己是一个洞察力超乎寻常的错误印象,以为自己真可以由此有震烁古今的大发现、大创造。
四是理智的胶着状态,也就弱化了行为能力,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使他们的行为能力、意志力近乎瘫痪,这也是明显逃避现实的表现。
“我憎恨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没有给我财富,但最起码给我智慧,没有给我智慧,可以给我才华。没有什么也没有给我,留给我的却是带着病的脑袋,难道注定我要成为社会的渣滓吗?我愤恨。既然我知道这些都是障碍,为什么我不能跳过去,强忍悲痛做常人,而只喜欢做个病人,用病态思维去面对这个世界呢?这一步如果做不到,将永远逃不了病魔的手掌,处于痛苦的呻吟中。我可以贫穷,可以啥都不是,但绝不能失去智慧。在这个玩智商的时代,一定要拥有一个完好的大脑,这样才能创造一切,摆脱贫困。”
理智化对强迫症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强迫症者非常重视所谓的“理性”和“智慧”。他们总认为自己的理智还不够――从理智化的角度来说,已经过分了,但从识别这种机制而归于纯粹理性的角度,他们又确实还不够。
在强迫症者的经历中,过于暴露自己的情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可能遭受批评、指责,“你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他渐渐学会必须适应掩藏自己的情感,做一个听话的、乖巧的、顺从的孩子。
他们学会忽视和忍受自己的痛苦,最好的忍受方式就是抹去其中的感情色彩,变成一个机器人,只执行指令的程序,而不陷入情感的纠结之中,这是最合适的生存之道。
强迫症者的理智是用来隔离情感的,它的功能不是思考问题,而是防御。或者说,它是为理智而理智的。所以,它更重视的是理智这种形式,是理智在运行的这个过程,而不是理智所考虑的内容。
强迫症者的理智并不深刻,而是表面化的,它是在表面上运作,是不触及内心的思考。一旦牵涉到当事人的内心,它就会绕开实质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强迫症者很少真正动感情。
霍妮说:“他们觉得好像生活在一柄悬的随时可能落下的剑下,尽管他们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些恐惧。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来直面生活中的波折,他们不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生活就像一道数学难题,无法计算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就像一次冒险或一场赌博,有福也有祸,充满着无法预测的艰难与危险,充满着预料不到也不可能预测的困惑,作为一种宽慰的手段,他们死守一个信念:生活是可以算计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2]
理智化就是对生活反复运算和检证,他们需要设置一个极为严密的程序,以确保“万无一失”。
强迫症的理智,不可能会带来智慧的愉悦,相反,是思考的痛苦。这更贴切地应了那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仅是上帝发笑,除当事人以外,很多人都会因此而发笑。
可以看出,强迫症的理智是肤浅的,也是空洞的,华而不实。
强迫症者的理智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理智。人不能脱离矛盾,矛盾是生活的本质特征。但是,强迫症者是如此地充满矛盾,以致于他们能够表现出几乎所有人的不同心态,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典型性。
如果我们能够抱以平静的态度地接近强迫症者的心理,会发现他们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矛盾的第一个表现是意志的分裂,可以感到自我有不同方向的意志,典型的是强迫与反强迫。
强迫症者一方面为强迫所苦,一方面又努力想压制强迫,于是形成一个强迫症状的完整链条。
这些想和做给当事人带来了极为痛苦的心理体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别人不会这样想和做,他们认为自己这样是特别的、是古怪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认为自己所担心的是不必要的。于是,一种反抗强迫的力量产生了。当事人常常感到有两个的“我”在内心作斗争。“一个的我在说做下去,想下去,而另一个我在说停下来……”两个“我”斗争,一个是正常的,一个是非正常的。在当事人看来,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非正常的需要往往被当成正常的需要,死死抱住不能放弃。正常的需要,又会被认为是毫无必要的,而感到负担深重。
在某种程度上,焦虑指向的对象既是自己所欲望的,也是自己所恐惧的。
强迫症者感到自我处于分裂的状态,在斗争的双方,一个是自我,另一个也是自我,他们感到自己的内心分成了两派。两种思想、欲望的冲突,以致于到底支持哪一方才好,他们总在进行激烈的辩论中,一会儿这边取胜了,一会儿那方赢了。强迫症状因此在不断反复中。所以有人说,强迫症者是左手搏击右手的人,自己打自己,这多么残酷呀。
强迫症者就像一个处于内战状态下的国家,看起来是内部的两派在争斗,但其实他们之中有人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和控制,而这外部势力非常隐蔽。
强迫症者两个争斗的我中,有一方代表的并非真正自我的利益。
“有时候,我想一件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想着,想着,我知道,再想下去可能会出现我不愿意出现的东西,所以我就集中精力防止这些我不愿产生思想的产生,但是我要想的那件事也想不下去了。就像战争中的僵持状态。这样过了两三分钟,我会长叹一口气,觉得真是无聊,又想我的脑子怎么会成这样。”
矛盾之一表现在多重欲望。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目标很多,方向不明。
当我们说什么都想要的时候,恰恰表明了我们不知道到底要什么。
强迫症者就是这样,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到迷茫。他们既想实现这种愿望,但又对愿望感到恐惧。既想有纯洁的道德感,但同时又感到自己狭隘的私心。既有强烈的自尊,但同时又有深深的自卑。既想征服一切,但同时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既想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认同,但同时又困惑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
两个年轻的屠夫在菜市场卖肉,他们都想有机会再去读书。一个年轻人总是使劲地高声叫卖,利索地切肉、稳重、收钱,而另一个年轻人则是在有人要买肉的时候卖肉,无人买肉的时候捧着一本书在读。路人因而佩服后面这个年轻人,称其好学的精神可嘉。
这时前面那个年轻人不以为然。他说,另一个年轻人在这儿一边卖肉,一边读书,生意做得并不好,从卖得少,为了把肉卖掉,他在市场上的时间也就长,而一边读书,人声嘈杂,也不能安心,总之,是两样事情都没有做好。而我呢,该卖肉时卖肉,早早卖完肉后,回家安心读书。这样我肉也卖得好,读书也不误。你说,两者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如果我们同时有几个欲望,总是想多头兼顾,卖肉时觉得不读书是虚度光阴,所以一边卖肉,一边读书,而这样也并不心安,效率不高。而那专心卖肉的,看似刚开始是在浪费时间,但他做完该做的事情之后,能够安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对于这种处境,曾国藩说过:“吾辈均属有志之士,亦忍辱耐苦之士,所差者,咬文嚼字风气未除,一心想学战,一心又想读书,所谓鼯鼠五技而穷也。”意思是说,即使很有志气,也能够吃苦耐劳,但如果一心想做这样,一心又想做那样,那么就会像鼯鼠一样有五种技能而最后也没有出路。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到底要什么,这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生活姿态,很多人对自己的迷乱所在,就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他们把别人的欲望当作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而活,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也是不自主的,因此他们总是挣扎着到底是顺从他人还是做坚持做自己的漩涡之中,他们在乎别人的意见,满足别人的期待,害怕他人的批评,在人群之中谨小慎微,避免被他人忽视和抛弃。他们在挣扎,也在彷徨,因为他们感到不应该如此,却又不知道该身往何处,不知以何处立足?
他们更不敢冒险,因为他们不能确定所需何物,当然不敢为此付出代价。
他们害怕被批评和指责,害怕失去机会,而到底是什么样的机会,他们也并不知道这些机会可以带给自己什么,他们并不是迷失在丛林或荒野,他们是迷失在分叉的路径中,他们不知到底该走何条大道,并不是没有对象之物,而是不知该以何为对象之物。
面对自己的欲望和目标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在于敢放弃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在于敢于面对坚持自我的风险和责任――遭受他人的指责和为此付出的代价。
坚持自己的核心利益而需承受在其他方面的受损,人的所得总是平衡的,有所得必有所失,生活往往不可鱼和熊掌兼得。
只有能够舍弃的才能得到,只有不怕失去的才能拥有,这是有哲理的。只不不怕被抛弃的才能亲密,只有不怕被批评的才能赢得赞誉――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真正想要的,放弃那些对核心目标次要的,他才可以最后真正得到。
矛盾之二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典型的就是犹豫不决。
强迫症者总很难做出取舍,小至购物,不知到底该选择哪一件;大至工作,不知是否该变换工作……
强迫症者在很多问题上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进退两难,甚至束手无策。
强迫症者经常有陷落的感觉,陷落于两难境地,而这处境两方面都是强制性的。
强迫症者在选择时,一是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够选择一个正确的对象,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权利挑选自己最希望的那一个对象。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出选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对自己选择的能力感到怀疑,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他们感到选择对于自己太难了,因此他们进入了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并非没有出路的绝境,而是不知选择哪一条出路的困境。这种被围困的感觉完全是无形之中的。正如N的感觉一样,就像一只被困在荒原上的野兽一样,哪儿都是可以走的方向,反而不知该往何处去。
对于强迫症者来说,购物无异于苦差事,不像有些人能够在购物中享受愉悦。而他们在购物中、后都有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购物选择是否恰当、有利,以致很多强迫症者回避购物这种场合。
他们或者无法做出选择,要不就固执于某一种选择,非达到目的不可,历尽千辛万苦而在所不辞。
在人生的迷途中,我们必须学会抉择。存在就是一种选择。
过多的选择会导致无所适从,更多的选择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满意度要高。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到原本可以摆脱这种不幸,它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面对一项重大的决定面前,感到非常焦虑,而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做出选择,这时候不管是好是坏,内心反而会变得平静。如果我们一直不做出决定,一直不行动,那么我们将一直焦虑不安。
罗洛·梅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做出重大的,需要自己面对的决定时,他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并试图发展一种一致的、整合的、开放的和灵活的存在感。”“自由不是自动形成的,必须不断地在选择和肯定中才能获得。因此,人的自由是逐渐累积的。个体每做出一次选择,都使下一次选择更为自由。自由,就是在一种情境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对选择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的能力,就是促进个体发展和指导自己生活的能力。”
强迫思维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出现不同的思维斗争、选择的矛盾冲突。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去选择应对,而是为什么会掉入选择的陷阱之中。也就说,为什么别人不会为此苦恼,而我自己会为此苦恼。这就与我们内心的冲突、个性的缺陷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病根。
因为难以做出选择,犹豫不决,他们将错失最好、最有利的时机,以致在将后要偿付很大的代价。这样,他们实际上在损害自己的生活,但他们没有办法做出改变,因为决定对他们来说,是如此具有挑战性。
有时焦虑表明了我们意志涣散,焦虑就是在抉择面前不知所措。焦虑表明我们有多种可能性,但不敢确定。焦虑意味着潜力,因为在这背后毕竟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矛盾的第三个表现为防御中的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的通俗讲法就是“正话反说”,这是谎言的最常见特点,不过作为防御机制来说,这些不是有意为之的奸滑、虚伪,而是无意识的反应。
明明是内心存有怨恨,但表现出来的是爱,非常地爱;或者相反,明明很爱,却表现出很冷淡,甚至怨恨;明明需要别人的帮忙,却表现为热于助人;明明非常想办成某件事,达成某一目的,却在实际行为上破坏它;或者相反,明明不在乎某件事,却表现出非常执著地追求。
反向形成具有很强的迷惑作用,它们不但迷惑了他人,也迷惑了自己。
当我们发现某人对某对象具有特别强烈的感情色彩时,总要想到是否有其反面的可能。
矛盾之心,让强迫症者感到无所适从,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让他们无法找到自己,也无法确定该如何应对生活,让他们不能确定,也就不能改变自己。
矛盾之心,让他们总是在反复之中,让在反复之中消耗了自己,在反复之中痛苦不堪,在反复之中挣扎。
他们很想不矛盾,但他们找不到这样一个没有矛盾的平衡点。
矛盾之心,让他们犹如一个旋转的太极图,让他们无法区分阴暗黑白。也就是不知道到底该要什么,该做什么,哪些是恰当的,哪些又是不恰当的。
他们总是在思索,在判断,却总是不知道到底,到底要的是什么?
矛盾之心,让他们无法坚强、果断起来。矛盾之心使他们就像一个分裂政府的国度,没有统一的法令、制度,做什么都受到反对派的掣肘,往往导致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