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大特点
(2011-07-06 12:36:45)
标签:
国家博物馆旅游 |
分类: 东瞧西看 |
很热的一个周末,因为老人想看展览《复兴之路》,8点多就坐地铁到了国家博物馆。已经有近百人在博物馆的西广场绕圈排队,只好让30多岁的某人站在队伍中,安排60岁的老人在附近的树下歇着。
大约8点50分,前面的队伍开始慢慢蠕动,登上博物馆西侧的台阶,在平台上逶迤蛇行。馆方动用了不少伸缩式铁栅栏作为路障,让参观者来回兜圈子,估计意图是将人潮涌动变为潺潺细流,以便逐一进入,避免踩踏。数次折返而不前进后,怨声载道,高呼“头昏”者此起彼伏。大清早过来“罚站”,之后以“折返走”的方式练腿,会心平气和才怪。
等待进入换票处的时候,所有人在铁栅栏之间暴晒着,馆方没有设置任何遮阳工具,可见没有半点以人为本之心。而在这等待的队伍中,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甚至当天还看见了一位拄着双拐的中年人,他并没有受到任何照顾和体恤。
好不容易进入换票处,扑面一股臭气,类似下水管道的特有气息,熏你个踉跄。赶紧出示身份证,换来一张参观券,而后掩鼻逃之夭夭。
可见,参观国家博物馆,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为在参观之前,将劳其筋骨,晒其体肤,空乏其身。
二、安检严
手里拿着参观券,还需要在入口处排队安检。无包一身轻的人,鱼贯而入;但凡有个小挎包,就要排队等候缓慢的安检。除了违禁品外,还不许带水、不许带食品、不许带护肤品、不许带药品。排在前面的一位女士,手里拿着一瓶防晒霜,在扔和不扔之间犹豫;一位被安检人员“请”出来的老人,托着一个透明水杯,里面有凉白开,据说老人坚持要拿着自己的水杯,所以无法进入;我家老人有慢性咽炎,嗓子药长期随身带着,一看不让带药品进入,只好把草珊瑚含片一下子吃了两片以减少抛弃的损失。
小包上了传送带过X光,人也要通过安检门扫描一下,然后再面对安检人员,等着他们用手持扫描器前后各扫描一遍,在此期间,需要一直保持两臂平举。
从等待安检到完成安检,费时超过10分钟。如此隆重而漫长的安检之后,终于进入大厅。
三、展品少
费尽艰辛进入展馆,才发现可供免费参观的展室少得可怜,也就六七个厅,瓷器展、青铜器展、当代绘画展、复兴之路等。展品不多,据说有些还是从故宫博物院借来展出的。堂堂冠以“国家”二字的博物馆,就拿出这些东西给人看?就这些展品也配得上如此兴师动众的安检程序?用某人的话说:免费的!你还想看见多少宝贝!
更弱智的表现——瓷器展厅内,很多介绍标牌放置在展品的玻璃柜下方,想看清字,必须弯腰、低头,呈佝偻状。用某人的话说:负责展室设计的这个人,肯定脑子进水了。是为了给儿童看?还是为了给残疾人看呢?反正,身体健康的成年人看完这个展室,颈椎和腰椎不会舒服。
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只去过巴黎的卢浮宫、奥塞博物馆,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索菲娅博物馆,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展品的珍贵程度不亚于或更甚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可以携带食品和饮水进入,虽不让在展厅内吃喝,但参观者可在展厅连接处解决饥渴问题;这些博物馆的安检程序虽然也是包过传送带、人过安检门,但速度非常快,不会引起参观者的不满和无奈;这些博物馆,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力求为参观者提供各种便利,而不是把参观者当成潜在的盗窃犯和恐怖分子。
如果我的外国朋友提出要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会尽量打消他们的念头,因为我怕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