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耕野子曰:天,一气尓,气化生水,水中滓油,积而成土,水落土出,逐成山川。土之刚者,成石,而金生焉,土之柔者生木,而火生焉,五行具万物生而変化无穷矣!
浚川子曰:天地之初、唯有阴阳ニ气而已。阳则化火,阴则化水,水之渣滓便结成地。渣滓成地,即土也。何至天五方言生土?水火土,天地之大化。金木者三物之所自出。金石之质,必积久而后结生之,必同于人物,谓金之气生人得乎哉?
且天地之同、无非元气之所为,其性其种已各具。太始之先,金有金之种,木有木之种,人有人之种,物有物之种,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犯、而谓五行递互相生可乎?
今五行家以金生水,厥类悬絶,不侔厥理,颠倒失次,不知木以火为气,以水为滋,以上为宅,此天然至道。而曰:水生木。无土,将附木于何所?水多火灭,土绝木且死矣,夫安能生?周子感于五行家之说而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不知日有进退乃成寒暑,寒暑分平,乃成四时,于五行之布何与焉?其曰:舂木夏火秋金冬水,皆假合之论。
土无所归,配于四季,不知土之气在天地内何日不然,何处不有,何止流行于季月之晦?季月之晦尚有,而孟月之朔即灭,其灭也,归于何所?其来也,孰为命之?天一生水,乃《纬书》之辞,而儒者援以入经,水火者,阴阳始生之妙物也,故一化而为火,日是也,再化而为水,雨露是也。今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戾于造化本然之妙,可乎?其折朱子以四时流行之气,论五行天地奇偶之数,太极图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论五行。其折互行配四时,如五行家四时各主其一。春止为木,则水火土金之气敦绝灭之?秋止为金,则水火土木之气孰留停之?土唯旺于四季。则余月之气孰把而不使之远。又安有今日为木。明日为火,又明日为土、为金、为水手?
【分享】
这段文字介绍了一 些学者对理学家所尊崇的正统阴阳五行学说的质疑。
耕野子说:“ 天就是一团气, 气化而生水,水中滓浊,积而成土,水落土出,就形成了山川。土之刚者形成岩石,金也由此而生,土之柔者生木,火由此而生。这样,五行齐备,万物就此生而变化无穷。”
浚川子(王廷相)认为:天地之初,仅有阴阳二气,阳气化火,阴气则化水,水之渣滓便结成地,也就是土;怎么能说天到第五步才生土?水火土,天地之大化,木,乃是由水火土三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金石性质坚硬,必是积久之后的凝结,至于人和物,如果说是金之气生人可以吗?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无非都是元气之所生,其性质、其种类在太始之先就已经各自具备,金有金之种,木有木之种,人有人之种,物有物之种,各个种类都已经完备,互不假借,互不凌犯,怎么能说五行是递互相生的关系呢?
现今的五行家以为金生水,这两类东西悬殊太大,绝不相同,说金生水简直就是颠倒失次。木以火为气,以水为滋。以士为宅,此乃天然至道,而理学家们说是水生木,试问要是无土,木将附在何处?水多了火就会熄灭,土绝了木就会死去,水怎么能够生木呢?周敦颐受到五行家观点的迷惑,就说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不知太阳有进有退,才形成寒暑,寒暑分平,才成四季。这和五气之布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他说的“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全都是假合之论,经不起推敲。
另外,他还认为土无所归属,即分配于四个季月,殊不知土之气在天地之内,哪一天不是这样?哪一个地方没有土?为何只流行于季月之晦?再说了,对于土来说,季月之晦还有,而孟月之朔就没有了,那么,土灭了,究竟归于何处去了?土来了,又有谁感觉到了它的作用?“天一生水” ,本是荒诞不经的纬书之辞,而儒者将其援引入经。水火,乃是阴阳始生之妙物,所以一化而为火, 太阳即是;再化而为水,雨露即是。现今的理学家认为“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这实际上是违逆于自然造化的。只要分析朱子以四时流行之气论五行,天地奇偶之数论五行,太极图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论五行,分析其五行配四时这些观点,简直就和五行家之言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四时各代表五行中的一个, 春只为木,那么春季时水火士金之气哪一个绝灭了?秋只为金,试问秋季时水火土木之气哪个留停了?土只旺于四个季月,那么其余的月份之气又是谁把持而不使其运行?行大运又岂有今日为木,明日为火,又明日为土、为金、为水的道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