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宁夏吴忠市回族旅行民族 |
分类: 国内-平平安安爱旅行 |
宁夏,有着珍贵的西夏文化遗跡、奇特的塞上风光、多彩的回族民俗风情,是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从北京不到2小时的飞行时间已顺利抵达宁夏,下飞机先去造访中国回族之乡吴忠市,感受浓郁的伊斯兰民族文化人文风情

可爱的回族小姑娘好奇的看着我们
以她独有的方式迎接我们

白天有阳光的时候户外温度在0度左右,还不觉得太冷,小朋友也可以适当的户外活动一下

认真上课的女校学生们,仔细听了一下,这节课是用汉语授课

每个同学都特别认真,安静的拍了几张照片就速度离开了,希望我们没有打扰到她们的专注

一个班级大概30个左右的女生,戴着各色头巾在上课,也是很壮观的场面,顺便说一下,回族女子爱戴用纱、麻、绸等制成的盖头,把耳朵、头发、脖子都遮盖起来,从头顶披至肩上。一般是未婚姑娘戴绿色,中年或已婚女子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美丽大方的回族姑娘索菲亚,汉语讲的也非常好
回族女士的服饰讲究宽、大、肥、素净,既便是年轻女子著装也讲究鲜亮而不妖艷。如各种顏色的大襟衫、旗袍、半大褂子等,少女和年轻媳妇讲究色调鲜亮,红绿搭配或翠兰、浅绿、粉红、藕荷色丝绸、轻纱或丝绒;中老年的妇女多著素净的白、灰、蓝、黑等顏色的衣服。

穆民新村是是宁夏保存较完整的纯回族村落,“回族家访”也是走近回族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阿依舍回族家访,好客的回族同胞已经出门来迎接我们了,很喜欢这种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个邻居都认识的亲切感

这么厚厚一本的册页型手抄《古兰经》,都是穆罕默德·折马龙丁·马健老师,亲手抄写的,他也是“阿文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接下来还有口弦表演,先介绍一下此小而有趣的乐器:口弦是回族民间自制、自娱性的一种微型弹拨乐器,是固原回族妇女中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这款口弦是铁制的,约二寸长,以手拨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的变化,气息的呼出与吸进,来调节声音的变化。


热腾腾的羊排来啦!宁夏是回族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餐饮特色之一就是以牛、羊肉为主,鸡鸭鱼为辅,蔬菜品种齐全,口味也比较重,南方人喜欢吃辣,表示很适应

辣椒炒鸡肉也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满桌的美食也让家访变得开心又满足

餐后还去村里走走参观

伊斯兰建筑风格文化的村落,门窗喜欢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拱形,门帘屏风、廊檐等饰以富贵吉祥的花卉或果木图案,大门两侧一般有用阿文或汉文书写的楹联,下面墙壁喜欢绘上壮美的自然景观或磁砖拼成阿拉伯风格的白绿相间的几何形图案,室内西墙上一般都悬掛阿文书写中堂及伊斯兰教圣地天房的掛图或著名清真寺的图画。

参观村里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更全面的了解回族文化

了解回族男女服装的差异、婚嫁、信仰习俗和礼仪习俗

清真寺阿语称为“麦斯吉德”,是回族穆斯林礼拜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回族聚居的街、区、村、镇、都会建有一座或多座清真寺,方便穆斯林就近礼拜。这座清真寺就是建立在吴忠早元中阿学校内的清真寺

在祖国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自公元七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来我国传教、经商、迁徙、定居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与华夏古国的汉、蒙、维吾尔等土著民族,长期融合,生根繁衍、发展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是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以民族的名称命名的。

一天要做很多次礼拜,大家会找个清真寺聚在一起学习,做礼拜,祈祷今后两世的吉庆,伊斯兰教和民族特色的著装习惯,明显的特点是︰男顶号帽女盖头,回族男子都爱戴白色的无沿帽,回族男子一般不留长发,却有留胡须的习惯

回族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并被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据统计,回族人口共计940余万,位居全国第三位,“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遍布于全国各地。银川市有回族人口46.04万,约佔银川市人口的26%。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等穆斯林民众超过22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男女做礼拜是分开的,这点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礼拜散场时,大家纷纷有序、安静的离场

场面也是很震撼

穆斯林老师也是非常有感染力及值得尊敬的人物

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清真寺上,更凸显出一份神秘与安详,礼拜殿里传出的诵经声让在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爱的回族小姑娘好奇的看着我们


白天有阳光的时候户外温度在0度左右,还不觉得太冷,小朋友也可以适当的户外活动一下

认真上课的女校学生们,仔细听了一下,这节课是用汉语授课

每个同学都特别认真,安静的拍了几张照片就速度离开了,希望我们没有打扰到她们的专注

一个班级大概30个左右的女生,戴着各色头巾在上课,也是很壮观的场面,顺便说一下,回族女子爱戴用纱、麻、绸等制成的盖头,把耳朵、头发、脖子都遮盖起来,从头顶披至肩上。一般是未婚姑娘戴绿色,中年或已婚女子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美丽大方的回族姑娘索菲亚,汉语讲的也非常好


穆民新村是是宁夏保存较完整的纯回族村落,“回族家访”也是走近回族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阿依舍回族家访,好客的回族同胞已经出门来迎接我们了,很喜欢这种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个邻居都认识的亲切感

这么厚厚一本的册页型手抄《古兰经》,都是穆罕默德·折马龙丁·马健老师,亲手抄写的,他也是“阿文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接下来还有口弦表演,先介绍一下此小而有趣的乐器:口弦是回族民间自制、自娱性的一种微型弹拨乐器,是固原回族妇女中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这款口弦是铁制的,约二寸长,以手拨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的变化,气息的呼出与吸进,来调节声音的变化。
好有食欲的凉拌牛肉

枸杞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枸杞实为滋补扶正之良药,主要功能是: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明目。

热腾腾的羊排来啦!宁夏是回族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餐饮特色之一就是以牛、羊肉为主,鸡鸭鱼为辅,蔬菜品种齐全,口味也比较重,南方人喜欢吃辣,表示很适应


辣椒炒鸡肉也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满桌的美食也让家访变得开心又满足

餐后还去村里走走参观

伊斯兰建筑风格文化的村落,门窗喜欢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拱形,门帘屏风、廊檐等饰以富贵吉祥的花卉或果木图案,大门两侧一般有用阿文或汉文书写的楹联,下面墙壁喜欢绘上壮美的自然景观或磁砖拼成阿拉伯风格的白绿相间的几何形图案,室内西墙上一般都悬掛阿文书写中堂及伊斯兰教圣地天房的掛图或著名清真寺的图画。

参观村里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更全面的了解回族文化

了解回族男女服装的差异、婚嫁、信仰习俗和礼仪习俗

清真寺阿语称为“麦斯吉德”,是回族穆斯林礼拜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回族聚居的街、区、村、镇、都会建有一座或多座清真寺,方便穆斯林就近礼拜。这座清真寺就是建立在吴忠早元中阿学校内的清真寺

在祖国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自公元七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来我国传教、经商、迁徙、定居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与华夏古国的汉、蒙、维吾尔等土著民族,长期融合,生根繁衍、发展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是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以民族的名称命名的。

一天要做很多次礼拜,大家会找个清真寺聚在一起学习,做礼拜,祈祷今后两世的吉庆,伊斯兰教和民族特色的著装习惯,明显的特点是︰男顶号帽女盖头,回族男子都爱戴白色的无沿帽,回族男子一般不留长发,却有留胡须的习惯

回族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并被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据统计,回族人口共计940余万,位居全国第三位,“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遍布于全国各地。银川市有回族人口46.04万,约佔银川市人口的26%。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等穆斯林民众超过22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男女做礼拜是分开的,这点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礼拜散场时,大家纷纷有序、安静的离场

场面也是很震撼

穆斯林老师也是非常有感染力及值得尊敬的人物


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清真寺上,更凸显出一份神秘与安详,礼拜殿里传出的诵经声让在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共同学习交流,社会稳定,人心平静,幸福指数自然就高。
冬季宁夏旅行的tips:
1.宁夏气候乾燥,需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盐分及维生素,多吃水果,最好随身带个保温杯,走到哪吃饭都可以将没喝完的“八宝茶”打包带走,冬天真是太管用了!
2.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主,日照强度与昼夜温差较大,紫外线较强,日照时间长,请注意增减衣物。水壶、墨镜、帽子、手套、口罩、护唇膏和防晒霜及防风沙之用品是宁夏旅游必备用品。冬季户外寒冷,可以准备暖宝宝防寒。
3.西北地方受宗教影响,风俗习惯与汉族不同,游览时请入乡随俗,尊重民族文化。
6.宁夏回族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餐饮特色之一就是清真餐多(以牛、羊肉主,鸡鸭鱼、蔬菜辅),汉餐少,餐饮口味偏重,喜酸辣。牛羊肉容易上火,也请勿暴饮暴食。
前一篇: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和阿玛尼博物馆
后一篇:圣诞及新年期间夜游香港路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