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时评教育杂谈 |
先说学校方面。学校教师在配备、使用班干部方面存在的不当之处,给孩子造成的心理歧视,是孩子争当班干部的重要诱因。
过去学校根据教学辅导和课堂管理的需要配备几个班干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现在,一个班设上二三十个班干部不足为奇。当然客观上现在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比过去多的多。不管学生多少,按班干部的占比来说,达到70%以上,未免过高了吧?有必要设那么多职位吗?有老师道出缘由:“没办法,学生们有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为满足学生们的愿望,保护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们也颇为无奈。”
从学校过来的人都知道,班干部的内涵实际就是奉献、义务和责任。但是,在孩子现在看来已经成了自我能力的标榜和有权利的象征。不少孩子很看重当上班干部以后的权利。比如,在班级劳动时的任务分配权,在班级搞各种活动的人员选拔权,对学生违反规定、违反纪律的批评惩罚权等等。
当然,应相信老师在使用学生干部之前会对学生干部提出一定的干部要求。但是,事实往往与老师的愿望和要求相悖。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老师是否公正推选或竞选,是否有徇私情等不良作为。据媒体报道,包括家长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为孩子、为学生跑官的现象时有发生,请客送礼也屡见不鲜。
试想,有几个孩子假如在这么多的职位中站不住一席之地,家长会怎么想,老师会怎么说,同学们又会怎么看呢!这些都是孩子们心中无形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学校和教师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孩子们心里不争着当班干部才怪呢!
再说家长方面。当前的一些社会“官”念助推了家长对孩子们当班干部的过于看重,是一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家长对孩子当不当班干部的的认识和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是造成孩子当不当班干部的重要动因。
按说,孩子们还在上小学、中学,根本不懂得当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孩子是阳光的,纯真的。之所以从小就有“官位之争”的“官”念,不能不说是社会影响了家长,家长影响了孩子。
当今竞争激烈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看到应聘者在学校担任过这主席、那部长,有个一官半职的,恐怕会优先考虑。许多地方在考聘公务员时、在提拔任用干部时,也都把是否在基层任过职当做一个重要参考条件。这种选人用人的社会观念,既影响着当代人,也影响着下一代。
许多家长认为,当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能当上官。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现有竞聘职位、竞争上岗之谈,均表明当官的确是要有学识水平、管理能力、高人一筹的才华。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如能培养孩子将来当个什么官,也算是光宗耀祖的事儿。现在孩子小如果能当个班干部,起码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于是乎,家长们平时的言谈身教无不影响着孩子。孩子若在班上当了班干部,家长们就会引以自豪,认为孩子挺争气、有进步,最起码说明孩子在学校表现还是不错的。假如孩子没有当上班干部,相信多数家长虽然不会过于指责和埋怨孩子。但是,家庭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班干部问题,不能以是不是班干部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们心里对“官”的认识,跟社会上对“官”的认识有实质性的不同。孩子们当的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孩子们只是把当班干部作为一个学生时期的荣誉,是一个时期虚荣心和自信力的满足而已。与社会上的一些官,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家长和孩子们也无须对当不当班干部过于计较,过于看重。只要孩子学习进步、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比什么都强。
而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展,对学校班干部也会有新的认识。据有关调查,高中的学生班级干部职位明显减少,想当班干部的学生也大量减少。包括这个时期的家长和学生都意识到,当班干部可能是一种负担,还是以学习为重,以应对高考为重。到了大学,学生们就更加明智,对当不当班干部,当不当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干部,当什么样的干部都有了自己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