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孩子许多事情宁愿告诉别人都不愿意告诉家长,平时也很少跟家长深入沟通交流。家长还往往责怪孩子不懂事。其实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家长是有责任的。为了增进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家长不妨从四个方面入手。
1、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
要想和孩子深入沟通,作为家长就不能按传统观念时时处处以老子自居,不要总拿家长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多,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都多为资本,总是要求孩子听话、顺从,按家长的意愿办事。现在时代不同,孩子成长的背景不同,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基因好,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家长自愧不如。
家长阅历广、社会和生活经验丰富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想跟孩子交流,就应当放下家长的权威、长辈的身份,在孩子面前适时地表现出适当的幼稚和无知,给孩子提供一个表现和发挥长处的机会,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出能跟家长互动的条件。
例如,孩子玩游戏机比较老练,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教教。孩子的网络语言比较丰富,家长可以主动向孩子学学。包括孩子学习的知识,家长都可以向孩子讨教。这样以来,家长和孩子就像同学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相互间的贴心程度就会提升,沟通渠道就会比较顺畅。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诲,孩子往往就能听得进去。
有些家长不太注意“代沟”造成的沟通障碍。要知道,家长和孩子本身就存在事实上的代沟,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去削山填沟,不有意识地蹲下来和小孩子对话,那么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障碍就会长期存在。
2、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
当家长哪有不为孩子着想的?不仅着想,还想得无比周全。这里替孩子着想的意思是,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想,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想法。如果家长固执己见,孩子就有抵触情绪。如果家长征求孩子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往往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家庭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家长才容易和孩子沟通。
家长在考虑孩子问题、办理孩子事情时,应该首先了解孩子是怎样想的?孩子为什么这样想?然后,参照孩子的想法,家长再拿出基本符合双方意愿的意见,孩子往往都比较容易接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关键是,家长应注意摒弃成人的思维方式,尽量减少自作主张、包办代替的做法。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有个性,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愿意表现和张扬自己的能力,家长就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做法,孩子的事情尽量由孩子做,大不了做错也无妨。在孩子需要家长拿主意时,在孩子求助家长帮助时,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才容易让孩子接受。
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还要注意同孩子商量问题的方式。如果家长是以坚定的口吻表达意见,孩子通常会拒绝,如果是以商讨的态度表达意见,效果比较好。家长与孩子商讨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沟通交流的过程,是贴近孩子心灵的过程。
3、全神贯注听孩子讲话。
家长想了解孩子想法,掌握孩子动态,全神贯注听孩子讲话是有效途径,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在孩子有话要说的时候,家长要么是没心听,表现出心烦意乱、心不在焉的情绪,压抑孩子的表达欲望。要么是不会听,表现在边听边做家务,似听非听,敷衍了事,或者是孩子正讲得眉飞色舞时,泼了凉水或转移话题,再就是动不动咬文嚼字、纠正孩子的话语,挫伤孩子的讲话兴趣。经常如此,就会导致孩子不愿跟家长说话,对家长的讲话也会逆反抵触。
其实,学会听孩子讲话是家长的一门学问。从孩子的话里听出孩子的心声,要注意三点:一是倾听。孩子与家长说话时,要发自内心愿意听,切实想了解说的内容,并且全神贯注地洗耳恭听。二是耐心听。听孩子说话尽量别打岔,不要只听其一不听其二,避免误解、避免转移话题。三是会心地听。听到孩子某句经典的话、你非常认同的话,就应及时赞赏和回应,表现出饶有兴趣,鼓励孩子讲下去。听话是学问,对话是艺术。就像对口相声一样,有捧哏也有逗哏,家长与孩子会话,尽量充当捧哏角色。成功的会话,是互动的。互动氛围浓厚的交谈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4、经常保持跟孩子互动。
宽松、和谐、互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和孩子固有的亲情,也需要向朋友一样在生活互动中加深。互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家长可以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谈话聊天、看电视、读课外书、做运动。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户外活动,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家长与孩子共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共同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这方面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跟孩子互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在孩子幼年时期哄着孩子互动,在孩子童年时期领着孩子互动,在孩子少年时期陪着孩子互动,在孩子青年时期跟着孩子互动。别小看这几种互动的方式,它分别体现了家长跟孩子互动的心态,能让不同时期的孩子感受到家长不同时期的亲情。经常跟孩子互动,可以弱化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减少沟通障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