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里,母爱和父爱都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妈妈表现出的爱意缠绵似水,爸爸表现出来的爱伟岸如山。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往往对母爱容易接受,感受的也比较直接。有什么想说的话一般喜欢对妈妈讲,想要的东西找妈妈要。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心肠软,说出的话中听,如果想满足什么要求讨价还价的余地也大。有时当妈妈的也会说出一些硬话、气话,但是,事后就后悔,还会变换着方式来表示接受。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就影响到男孩子的性情,要么滋生恋母情结,要么秉性软弱,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当爸爸的就不一样了。爸爸的爱是男性味十足,是严肃的、刚强的。爸爸的爱能使孩子感受到坚强、自立、自信、宽容和博大。但是爸爸的爱往往不是直白的,爸爸说出的话往往意味深长,要靠孩子慢慢领悟和体会。
爸爸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妈妈一般是要求孩子怎么样,爸爸一般是希望孩子怎么样。妈妈在家庭教育上往往是强势。爸爸在家庭教育上往往是顺势。
强势也好,顺势也罢。孩子自有他的认识和理解,自有他的认同和接受的方式。
我认为对男孩子来讲,在家里面还是应该加强与爸爸的沟通交流。
爸爸的心胸开阔,见识广泛,阅历深厚,生存能力和自立能力强,对儿子的爱意深远凝重。爸爸的话可能不多,但却是人生感悟的结晶;话可能直白,但却是内心的真实表达。
现在有一些男孩子,尤其是80、90后的男孩子,长得高大英俊却在生活中缺乏男子气概和男人潇洒的英姿。举止言谈婆婆妈妈,为人处事畏畏缩缩,工作生活缺乏激情。这样的孩子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相处和沟通交流比较少。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有95%的孩子是由妈妈负责家庭教育的。在各类早期教育辅导班中,有90%是由妈妈带着去的。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现在的家庭教育是由妈妈为主导的,父亲承担的是不是少了一些呢?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失之偏颇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恋母情结比恋父情结要多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当家长得深思!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父母都有责任。这个责任并不完全表现在谁辅导的多一些和少一些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影响力。对有些家庭来讲,父亲应该更主动地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父亲的影响力对孩子或许更强大一些。
最后想再强调一点,家庭教育是由家庭成员实施的教育,是在家庭生活范围内进行的教育。父母主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及个人的责任感,培养孩子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行为能力。学习上的事情主要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是家庭中的父母无法比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