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为一本《幸福深处》,英达痛斥宋丹丹是“裸露癖”! 本来一直认为英达是一个机智幽默达观潇洒的人,他此话一出,对他的好感顿时消失殆尽。好歹是共同生活了十年的夫妻,而在面对前妻的坦诚与坦然时,英达却是如此的小心眼,让人惊讶!也让我感叹,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有一句名言:“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的,在宋丹丹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宽广胸怀,而英达的刻薄,让我知道,男人的胸怀和女人比,有时差得远呢!
我是含着泪、含着笑,看完了宋丹丹的这本《幸福深处》的。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妻子、母亲、女儿的真情实感,我钦佩她真诚、乐观的人生态度,她是一个坦荡的大女子!
在人民网文化频道看到这篇文章,深有同感,便转贴如下:
力挺宋丹丹 英达没格调
作者:刘琼
宋丹丹回应"裸露癖" 初听有点蒙
不太清楚宋丹丹与英达关于“情感裸露成僻”的是非官司究竟打到什么程度,也不太清楚英达究竟因何原因不念旧情公然发难宋丹丹,但仅凭一本《幸福深处》的阅读感受,我百分百地力挺宋丹丹!
作为一个读者,我无法不力挺宋丹丹!因为她提供了一本好书。从传记文学的写作来说,这本书无论是细节把握还是情感描述都符合“客观真实”的基准,更何况,表达是那样得从容饱满,体验是那样得动人心魄,姿态是那样得宽厚达观,它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也懂得做人的沧桑和坚持。
作为一个记者,我当然要力挺宋丹丹!因为她在说真话。我认识宋丹丹演艺圈的几个朋友,她们都是大笑着看完这本书,然后对我说,“写得太真实了!宋丹丹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英巴图也特别可爱”!当然,这是几个女性朋友,评价丝毫不含嫉妒。从采证的角度,我宁愿相信同行也是同性的话而不愿相信什么堂弟的话——理由是明摆着的!
作为一个女性,我必须力挺宋丹丹!因为在这个男权社会,作为一个女性,太不容易了。拿夫妻关系来说,夫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契约关系,这份契约关系的特殊在于它的残酷——契约之初或者说蜜月期表现为温情脉脉,而一旦契约解构十之八九都表现为刀光剑影。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刀光剑影都伴随着赤裸裸的经济打击。在我国法律对女性权利的保障不明晰的前提下,无论是蜜月期还是刀光剑影时,女性都是当弱者。蜜月期则表现为荷负家庭和工作双重重担的所谓新女性和女强人,无论丈夫如何作为,女性只有扮好了这个角色,家庭才能安稳,否则就是解体之日的到来。而一旦家庭解体,女性不仅是情感的受损者,也是经济的受损者,一方面,按照当下中国社会的分配原则和机会概率,女性的平均收入远远低于男性,另一方面,抚养孩子是女性的善良天性,解体后的孩子大多被母亲抚养,但在中国男性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离婚后应该付给前妻的子女赡养费基本不到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离婚4年,她一直在独立地抚养自己有着孤独症的病儿,而孩子的父亲不仅见不到人影,每月1千元的小孩抚养费也从来不交。即使打官司,也很难打得赢。按照男权思维的习惯,不给孩子抚养费只是小节而已,很少有人将它上升为法律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离婚就意味着从小康坠入贫困。宋丹丹就遭遇过这样的事。作为一个女性,宋丹丹的确太不容易了,她不仅要从经济的压迫中爬出来,还同时经受着前夫的精神凌迟!她表现得很有力量。
作为一个母亲,我更要力挺宋丹丹!因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她表现得无可挑剔。如果有可能,我相信,宋丹丹绝对不会打破既有家庭结构,让儿子体验亲人分离的痛苦——尽管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没有什么比看着孩子的快乐,更让一个母亲感到快乐!也没有什么比看着孩子的痛苦,更让一个母亲感到痛苦!更何况,中国的母亲是天下最能牺牲的母亲,对孩子幸福的追求远胜于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在中国的许多家庭,父亲往往只是一个身份符号,缺乏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教育、生活等孩子成长的一应事宜几乎完全依赖母亲。父亲的缺席,成为理所当然,也导致中国当下的儿童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为了消解减少孩子的成长问题,母亲或被动或主动地把父亲的角色也背负在肩,更不要说那些父亲即不出席也交生活费单亲家庭。宋丹丹的可敬之处在于,她没有把负面的东西扩大和转嫁给孩子,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可敬的良心,她还聪明地把负面的东西转化为正面的现实,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可敬的智慧。一个好的母亲,不仅要有牺牲,还有要品格,这样孩子才会幸福,因为他的身边是一个可以沐浴的宽厚的海!
当然,我力挺宋丹丹,还有一个最充分的理由——英达作为一个男人,表现得实在太糟糕。只见新人笑不听旧人哭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也不说,父子情深也不说,就连起码的英伦归来应有的绅士风度竟然也不顾了——面对一个女人,这位满口文明礼仪的先生主动的挑衅,未免令人大跌眼镜。更何况,中国古代还有一句话曰“好男不和女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