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在沪杭甬之间的道路也开始拥挤了,人们三三两两地回到故乡,为先人祖先祭扫墓地、追远怀人,每年的清明节,这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百姓心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为何要扫墓?始于何时?今日看到新华社的一个稿子,看了民俗学家对此作的解释后,才一目了然。
原来,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只是草草埋葬了事。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流行厚葬,有“厚葬以尽孝”、“事死如事生”之说。于是,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李隆基就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习俗认为,如果不祭扫,就会“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现在,一种新的祭拜形式出台了:网祭——为远在异乡的人提供一种追思和怀念的方式。无论如何发展,中国思想文化史知名学者张岂之昨天也指出:“心祭重于形祭”。他认为,重视祭祀祖先是我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特色,浸染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但对以今天的人来说,更要以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真情实感来实施礼仪活动。形祭有必要,但心祭应重于形祭。或许这正是清明节祭祀的真正价值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