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是一句成语。
原释义: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出处:《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现代人说“四海为家”,言下之意是指四处飘泊流浪。
我和许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到处安家,随时搬家。小时候随父亲工作调动,身不由己,从北到南。后来我自己参加工作,到处闯荡,又从南到北。算起来在中国十来个省市地方居住过,在一个地方住大都不超过三、四年,有的短则三两月,有的长则十几年。
五十多年了,哪里是家乡,哪里是故乡,哪里是落叶归根?似乎已经分不清啦。尽管祖籍、出生地、籍贯在档案里始终如一填写“黑龙江”,可从小就出来了,对黑龙江我知之甚少,留下的印象不太深,说起来深感惭愧。不像别人说起自己的家乡事儿和人如数家珍,我只能在一边默默听着。好在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勉强支撑我的一点自尊心和自信心。跑了半个中国,至于走了不少地儿,见了不少人儿,这不重要。现在觉得,还是吸收了多少文化才重要。比如说,适应水土吗?能用当地方言交流吗?会做几个当地风味特色小菜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吗?和邻居能搞好关系吗?有几个当地的知心同学或朋友吗?知道当地的名人典故吗?尊重当地习俗吗?别人把你当外人看了吗?等等。
其实,当今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本地人、外地人也好,都是一家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本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分,这种民族生活差异不能简单分为“好”与“坏”,只要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就会和谐相处。
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互联网如何人性化,还是走出去,亲身见一见,自然地接触,到处走一走,坐一坐,住一会儿,才是真实的,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益处的。
有人把属于自己的住房当成自己的家,这挺好的,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倒是觉得,自己的父母、家人、亲人在哪里,家就在那里。有感情的,值得留恋的住房也可以算是家,比如军营里,同生死共患难战友的集体宿舍。
四海为家,也是一种大舍大得,应有一种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广阔胸怀。就不必太拘泥于“房子=家”的形式,也不要被一套房子拴住自己向往大自然的自由身心。有自己的房子固然好,但也不必太讲究面积大小,装修豪华,再有钱的人也就睡三尺床。有人买得起别墅,但不一定买得起没有污染的空气和水。
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其实我们谁也不是小心眼儿,我们的心胸也挺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