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谁缴学费?
过去,有一个傻乎乎的流浪汉,常在街上走来走去。许多人喜欢拿他开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个五元的硬币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块,他从来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着都笑,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
他每次经过,都会有人用这同一方式来取笑他。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慈心的老妇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不料,那位傻瓜说:“如果我拿了十元,他们下次还会再让我挑吗?”……
巴西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拿傻瓜缴的学费学习。”在这个故事里,谁在缴学费呢?
72、关键的一句话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某个州地方高等法院受理了一桩颇为棘手的刑事案件。有人被控犯有杀人罪,法院经过漫长的调查,掌握了很多重要证据,足以证明他杀人的事实成立。但是,他的辩护律师辩解说:被害人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法院无法认定所谓的被害人已经死亡。
法庭对被告是否有罪展开了辩论……
被告的辩护律师站起来说道:“法官先生、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有一件事情会让你们大吃一惊。”他举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随即把目光转向法庭的入口处:“再过一分钟,在本案中被认定已经死亡的那个人,将通过这扇门走进法庭。”
人们一下子惊呆了:“什么,他没有死?”他们都把目光投向法庭的入口处,紧张地等待着石破天惊的一幕。可是,一分钟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时,辩护律师说:“请原谅我刚才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这只是我虚构的一个情节。那个人并没有如我所说的那样走进来。但是,你们刚才的反应却是真实的,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你们并不能完全肯定那个人已经死亡。基于这一点,所有指控都不能够成立。”
法官和陪审团的成员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能驳斥他的说法。是啊。既然他们确认他已经死亡,为什么还要朝门口看呢?
……
……
……
主控方首席律师站起来反驳说:“没错,刚才大家都在看门口,这说明大家对被害人是否死亡还心存疑虑。这不奇怪,因为任何推断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当事人,因而并不知道被害人是否死亡。可是,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您的委托人,本案中被指控杀人的当事人。我注意到了,他并没有朝门口看。这说明他根本不相信被害人会从那扇门里走出来。”
这关键的一句,最终促使嫌疑人被定罪。
这个案例,后来被收入美国联邦法院的案例汇编,成为法学界的经典。
73、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姑娘就要出嫁了,有个人对姑娘的父母说:“女儿出嫁后,不一定就能生儿子。所以平日应该让她从婆家多拿(其实是偷)些衣物、器具等藏在外面,防备着一旦不生儿子,被婆家赶出来。这样生活就会有着落。”
姑娘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很对,便让女儿经常藏些私房钱,把婆家的一些东西拿回娘家。过了不久,姑娘的公婆发现了这件事,经常责备她。可是,公婆越是责备,这位姑娘就感觉到自己被休的危险性越大,反而变本加厉。
最后,她的公婆没有办法,就对儿子说:“做了我家的媳妇,却又生外心,这样的媳妇怎么能要?”父母之命不能不从,儿子只好把她休回了娘家。
这样一来,姑娘的父母更加佩服给自己出主意的那个人有远见,并把女儿被休的事告诉了他,感谢他的忠告。
不用多说,这位姑娘被休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那个人的预言导致她的所作所为背离了“媳妇”的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量变而质变,被休的预言实现。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曾经说:“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74、古碗
某人收藏一古碗,生怕丢失,为此日日夜夜守着古碗提心吊胆过日子,老婆无论怎样开导都不管用。
某人无奈求算命先生,“我的古碗能保得住吗?”“保不住!”“何时保不住?”算命先生顺口一说“明日中午十二点前”。
某人更加恐慌不安,但又对算命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一宿自个儿在琢磨“别人来偷?来抢?骗?……”
第二天一大早,某人干脆就将古碗悬吊在厅堂梁下,坐定后,目不转睛守着古碗,“我就不相信这个碗会保不住”,老婆让他洗脸吃饭他全然不顾,连眼皮子都不敢眨一下……七点……九点……十一点……十一点五十九,墙上钟开始敲响十二点钟第一下……,此时老婆实在忍无可忍了“一个破碗,闹得人不像人,家不像家”,抬手用扫把棍子把古碗打得粉碎!
某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这个算命先生算得真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