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是华人的世纪,所以华人应该首先宽大心胸,更加包容。用包容的方式敞开心胸,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中国地大物博,心量要大,心大才能和大国的形象匹配起来。
●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尊重、体谅与包容,是文化继续传承与交流的三弦琴,用这琴才能弹奏出全新的乐章。
●
我们在社会上,有朋友,也有敌人。不一定是战场上两军对阵,杀得你死我活,才叫敌人。商场有商场的敌人,同行有同行的冤家,利益有利益的对手。敌人,不是以消灭他为最高手段。在战场上,最高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对于凶狠顽固的敌人,能感化至对方认错,也就不必再置他于死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次又一次地释放,为的是“化敌为友”;齐桓公把敌对的管仲待如上宾,故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俗语说“有容乃大”,愈伟大的国家,愈有“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弃细流”的胸襟。
●
做事为人尽可以“理直气和,义正辞缓”。
福田里,一块是悲田,一块是敬田。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
容融合和,可使政体和谐,管理出彩,消弭贫富,万物平衡。
自从长安鼎盛日,条条道路通长安。
●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于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容易为他人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欢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以最好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对人尊重、爱护,凡事“以身作则”,并且勇于承担及包容部属的不足或过错;能够用“感动”来代替“谋略”,用“施恩”来当做“助缘”,必然更能令人信服,更容易摄受人心。
●
人间佛教所讲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实就是把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直至“无为无不为”的深远意境。
●
选择了“从心”的管理,就是尊重心灵与个性,着重对心灵、思维能力、才智的开发,而不是用数不清的管理条文织成一张束缚人心的网。
●
苏东坡悟禅有三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信远是阳光土壤,生长风标高峻;是无声的觉悟,有声的事业;是硬骨慈心,机缘担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正信的宗教,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历史考据;二、世界公众承认;三、人格道德完美;四、能力威势具备。
●
人类普适的价值观——真诚、友爱、善良、宽容、多元、和平、自由等等。它们决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变质,因此,于大地它们是根本,于人类它们是灵魂。
●
还有一种价值观是永恒的,那就是美德。人可以没有金钱、名位,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背景,但不能没有美德。什么是美德?诚实、信用、庄重、整洁、礼貌、守时、慈悲、正派、风趣、正义、慷慨、幽默、责任、良心。
美德是一种内涵,是一种人格的芬芳,是自然的气质所散发出来的一种高贵的品味,让人心怡,让人向往,让人赞美,让人崇敬。美德要在谦冲中养成,在忍耐中成长。有美德才有人缘,有美德才有名声,有美德必然会有好因好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