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诗《采莲曲》赏读

分类: 诗词解读 |

采莲曲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来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赏读】
朱湘(1904-1933),字子源。安徽太湖人,因卜居湖南,故以湘为名。自幼好读书,高小毕业后,到南京工业学校读了一年预科,又到青年会学过英文。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七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到美国劳伦斯大学求学,因该校教材中有“中国人像猴子”的话,愤而退学。不久转入芝加哥大学读书。一九二九年回国后,从大学教书、到上海流浪、到乘船跳江,自杀时年仅二十九岁。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曾一度参加《诗刊》的编辑工作,因不满徐志摩的油滑,遂愤然离开。他的诗作,格调清新幽婉,而带有感伤沉郁的色彩,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诗人。有诗集《夏天》(1925年,商务印书馆)、《草集》(1927年,开明书店)、《石门集》(1934年,商务印书馆)等。
朱湘的《采莲曲》这首诗是通过其清新优美的情思,及与它契合一致的音乐性、节奏感与结构美获得成功的。在落日的金辉之中,手挥双桨,穿越于碧绿的莲荷之中采撷莲子,这场景本身就充满诗意,就蕴含着特定的美学价值,而诗人又将这种生活场景中的优美情思巧妙地与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使此诗的情思与形式达到了水乳交融,妙如天然的境界。
《采莲曲》很自然地写到了这样几部分内容:先从开头到“金丝闪动过小河”一句,主要写客观场景,写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花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常把人比作荷花,“荷花呀人样娇娆”一句,诗人却反其意而用,把荷花比人,不但读来新颖别致,而且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采莲的姑娘,从而使诗的视角从自然环境转向了采莲女。接下来,从“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到“桨声应答着歌声”,来描写采莲劳动的具体场景。第三部分从“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一直到“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这一大段转而含蓄描写采莲女初萌的爱情。然后从“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直到全诗结束,写小船漂逝于夜色之中,惟余时隐时闻的歌声,显得余味无穷。
读罢全诗,使人得到一种流畅、舒朗的音乐美的享受。诗在形式上不分段落,在总体气氛上造成了一种歌唱性。虽然诗的内容具有几层含义,但过渡得极为自然。与这种总体的歌唱性相一致的是全诗平易、顺口,既无艰涩之文字,也无深奥之意象,从而保证了“曲”的特点。其次,诗的用韵也比较讲究,通常是一组诗句一个韵脚,如:“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是一韵;“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又是一韵。这种一句诗一个新韵的变韵特点,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同时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也与诗中撑舟采莲的具体场面与气氛相互烘托,巧妙映衬。再次,诗中的衬字“呀”,用得自然而贴切,增加了作品的韵律感与歌唱性。
此外,这首诗的行式、句式也是很注意形式美。句与句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从直观上就有一种结构美、建筑美(这种结构格式需在电脑上看本人博客,手机上显示不出来),这一点对构成全诗的韵律性特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又短语句与带有“呀”字衬字的两两合句,前一句为呼,后一句为应,加强音乐感。诗的格式、句式与字数、用韵都是很严格的,但诗人却写得从容自如,几乎令人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也许读罢全诗,我们今天的读者还会感到某种不满足。这首诗尽管写得轻盈、流畅,富于音乐性、绘画性与结构美,但从诗的总体意蕴来说,还是显得单薄了一点。即使在表现“采莲”这一生活场景时,诗人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还不够多。然而,一首诗只要能在一个方面显示出突出的特点,就已经获得成功,《采莲曲》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上有其开创性,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