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天要阅多少卷子?

(2008-06-08 23:29:06)
标签:

教育

 

15天要阅多少卷子?

6月9日高考结束最后一科考试,6月23日中午12时之后,可以查分。

15天,半个月,这是阅卷期,去掉和分,复核,15天应该是对高考阅卷时间最高限度的估计。

今年北京有近10.4万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再加上1.4万高职单考单招的考生,参加高考的考生总数达到11.8万人,这不是近8年来,最多的考生,今年比去年有所下降。

以统考为例,10.4万人,每人考4科。一个人四张卷子,这就是40多万张答卷,决定着10.4万人的命运。

6月9日,今年首次进行网上阅卷的语文科目已经完成了所有试卷的扫描工作,英语试卷计划从6月12日开始批改。

2005年至今,我采访了四次高考,曾经进入过三个不同地点、不同科目的高考阅卷现场。

     以2005年的经验,40多万张考卷要在北京7个不同的地点批改。2000多名教师,更确切的说,2000多名是教师和研究生,会在这越来越热的15天里批改高考试卷。他们要在15天之内完成批改,并录入成绩,核查分数。

40多万份,15天,一天判多少?一天2.7万张,每个教师一天判13.5张卷子。客观题都在电脑代替,语文和英语的主观题教师可以看着电脑改。时间似乎看上去很充裕,可阅卷时间肯定比15天少,而且,据听说,每科试卷每天都有任务进度,而且有完成的时间限制,还有,每个教师教课不同,分到的任务也一定不会平均。这似乎就让充裕的时间变得紧张起来。

下面是我在2005年某个高考阅卷地点的见闻。

一个批改文综试卷的教师告诉我,她一天要判800份卷子,一个英语阅卷人告诉我,她看一篇作文平均1分钟,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是,一篇语文作文的评审时间是4分钟……

60个英文单词的作文,800个中国字的文章,你再天花乱坠,字字珠玑,在那只笔下,几十秒就宣判了结果……  
    另外一个教师,在一张试卷上写满答案的四道题上接连画了四个0分,不到20秒的时间,……

也许那个孩子,真的文不对题。但用20秒读完他的答案时间都显得紧张呀,更何况文科试题,并非1是1,2是2那样简单……

判卷标准,答题要点,确定之后,阅卷教师只能寻找那些和要点相同的词句,有就给分,没有就不给分,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看上下文关系,是不是都把答案读完整。是不是如果卷子上写“好看”这个词,就不是答题要点上“美丽”的意思。

记得自己考大学的时候,老师说一定要字迹工整,要不教师在那么热的环境下判卷子,心中一定烦躁,你的卷面很乱,肯定成绩好不了……

再想想自己在考场里,费劲心思的思索答案,一笔一画的写完,可判卷教师却很可能连你写的字都不见得看全,就挥就了分数,这事,怎么也和高考时的万众瞩目,小心翼翼联系不上,好象那么不严肃,好象那么轻松……

教师不该轻松,尤其是阅卷的教师,因为他们手中的红笔,掌握着一个考生的命运,可能就改写了别人的人生。

想想几十秒就给出了作文成绩,可能他连看都没看完。今年北京语文网上阅卷,考试院的人说,真正实现了双人“背靠背”一卷两阅。这意味着以前没有一卷两阅,至少不全是,如果那个判卷教师给错了分数,而在复核时,你又没被抽查到,那么这个错分数就板上定钉了。当然,也许就因为这几分,可能就名落孙山。

  时间紧,任务重,没错,说得没错。但这毕竟是高考的试卷呀,毕竟很多人还要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着别人的命运,你不珍惜,不认真,不负责任,那当你的命运被别人掌握着的时候呢?

时间紧,这么多年,考生在增加,试卷在增加,可阅卷的时间似乎都维持在半个月。当然,我无法得到阅卷教师的数量是否在增加……

时间紧,我们可以增派人手,让每个人少判几张卷子,多查几遍,甚至总该把题目看完吧,别凭感觉给分,毕竟录取时1分就能拉出多少人?

任务重,我们最好就别把时间限制那么死,毕竟查分到录取还有12天的时间,画分数线,考生成绩分区,这些工作似乎可以靠软件实现,应该很节省时间,那么就该压缩后面的时间,延长判卷的时间,毕竟后面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考生的成绩为基础的,基础正确了,后面的任何事都要好办得多。

不说今年,因为今年特殊,有奥运会,可奥运会这么多年就开了一次,人的生活总不能都为奥运会让路吧。奥运会有结束的时候,可我们的人生还要继续走。

高考阅卷事关重大,因为高考重大,高考成绩事关重大,因为成绩左右着一个人的命运。

真心地期望阅卷的时间可以延长,阅卷教师的人数可以增加,阅卷的速度能够放慢,毕竟孩子的命运,12年苦读的结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年前后
后一篇:向他们致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