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教育小升初 |
两会期间媒体报道,副市长说“小升初”禁止跨区择校,在今天公布的文件中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跨区”,“跨片”入学需要得到“驶出区”和“目标区”招生部门的同意,并备案,文件对这一复杂过程的叙述是“申请跨区到户口或家庭新住址所在区县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年级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在就读的小学填写“初中入学登记表”,由学籍所在区县教委审核并加盖公章,再到户口或家庭新住址所在区县教委办理登记手续,登记后将“初中入学登记表”交回就读的小学。该生由登记部门所在区县分配入学,原学籍所在区县不再保留其初中入学资格。跨区县就读须经区县招生部门批准。”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以往可能校长同意接受就可以了,但今年必须通过区县批准,将学生的电子档案倒入学校,才可报道。”说到对跨区或者跨片入学的管理,今年北京启动了个“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小升初的入学名单由小学电子学籍提取,小学生的入学名单从“始发地”提出,按照规定的入学方式入学之后,升学就位的初中校即可为录取学生制定电子学籍,学校不得随意删改,并作为三年后进行中考报名的依据。初中开学后,学生要拿学生的IC卡“刷卡”报道,如果没有电子学籍,将无法入学报道。小学生的IC卡将在四月底进行“封卡”,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卡上信息。
这算是疏还是堵呢?从一下子禁止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有个缓冲的阶段,让择校一点一点的死,而不是突然死亡,这样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接受,“小升初”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也大都可以照顾到,可这政策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会不会跨区的少了,本区“择校风”开始上涨呢?电子IC卡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不擅自删改,真正能做到只认规矩不认人情呢?区县同意,看上去比以前麻烦了些,只认识校长不管用了,那神通广大可以不仅认识校长,还认识区县的人,关系灵通的人的孩子,这样的限制是否能限制住他们呢?这样的政策一定是向着促进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可靠这个政策,教育公平是近了,还是远了呢?
“我们要求区县按照实际,划分学片,每个学片中保证有百姓认可的学校,供百姓挑选。”副主任这样说,这该算是个不错的政策,可电脑排位,一切全凭程序,公平是公平了,可对学校和学生负责吗?凭什么你让我上哪就上哪呢?在大的学片,也不可能每个学校都被认可,为什么是你让我上哪就上哪,为什么是学校挑我,而不是我挑学校呢,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地方,说白了,学校是个消费品,学生和家长是消费者,听说过消费品挑消费者的吗,消费者还得听天由命,赶上哪个是哪个?似乎只有在我们的学校,会出现这样的逻辑不通的逻辑。
解决择校的关键是教育均衡,这没错,可怎么解决教育均衡呢,支援薄弱校是一方面的办法,而杀掉重点校和示范校则是办法的另一方面,凭什么有的学校可以比小型的高校还要大,有的学校却连冲水马桶都没有,这样的差距,是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吗?
禁止择校费,年年都会有,不搞测试、考试录取,年年也都在搞,不让以荣誉证书和比赛证书作为录取依据,每个学校还依然在看特长,不让假期补课,没有哪个学校不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委的政令又有何用?教委把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而家长呢?望子成龙的四处求人,办成了还好,办不成,怎么办,只能怪自己没办事,没关系,让孩子没有一个好的起点,孩子明白也好,要是不明白,孩子又会将责任推给家长,别老说我比谁谁差,你没他爸有本事,让我上不了好学校,家长,真的很可怜!
治标不治本,永远是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