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那些事儿……
我曾经有个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写过的文字翻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朋友笑称赞、:这是自恋的最突出表现,我笑笑,人就要自恋,因为自恋可以给自己信心,况且,连自己都不爱,还怎么指望这个人爱别人。我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遇到的事情,发出的感慨,写时的心情流露在文字中,翻出来再看的时候,心情会有所不同,就好象自己在开篇时候说的,经历的那些事相对于永不停歇的时光,不过只是个过客……
一件事情的经历,一件事情的判断,一件事情的感悟,在当时的情景中,你只能是个演出者,记录者,无法是一个裁判者,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量,你才可能知道这件事情的经历是否有意义,判断是否正确,感慨是否是无病呻吟才能一步一步的明了,这一步一步也就是成长的过程……
2005年,我跳了槽,开始报道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2005年,我和我的兜兜交往已经一年,我们计划着新的一年的快乐;2005年,北京的GDP达到了6060亿,人均也超过了5000美金,我的收入却要比2004年有所下降;2005年,突然深切的感受到话语权的丧失,空有喉舌之名,却无法说话的憋闷持续了整整一年,2005年,我重新又开始写博客了,记录自己那些无法在公开发表的文字……
唉,2005年,经历的那些事儿呀……
跳槽
2004年是在瘦报的最后一年,其实,在2004年的下半年,我已经开始有动的心思了,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前进的能量了,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高估自己,总是希望能够换个环境。以前也和朋友讨论过跳槽,但心中总是思付,为什么我要主动去跳,而不是被人挖走,被人挖走,可以继续前行,主动去跳,很可能就要重头再来。我不想委屈自己,也许是懒人理论,也许是太过自信,可现实是,猎头公司没有把媒体普通记者列入服务范围,想走,却直到2004年的年末才走成。
这是一次被动的跳,在我的老总离开之后,我追随了他。我的老总有各种的非议,但在我心里,至少他是个有思想的领导,至少他至于我有知遇之恩,至少他对我很不错,他离开,推荐我到党报,我没有拒绝的理由。党报领导接见我们,是在北京2004年第一场雪的时候,为了不迟到,我先坐地铁,然后在雪地里狂奔,从东三环赶到北三环的单位,头顶上冒着热气的见到了新的领导。
领导看上去很精明的样子,他让我们报告了自己的擅长领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来选秀,最终我被选到了跑现在的口,其他的人也各就其位,其实,这些领导早就给你挖好了坑,让你说说自己的擅长,无非是走个形式,显示一下民主,你是不是在给你的坑里待的舒服,你的坑里是不是真能长出大树,他们才没有兴趣管呢,给你个坑就不错了,到时候你的坑种不出东西,还是你的问题。这个领导逻辑,从跳到这里开始,直到今天,我都在慢慢的体验着。
跳的是对,还是错,说不上来,如果说是否又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我想开阔视野总是有的,不来这里,至少我接触不到这个城市的运做,虽然目前也不是核心部分,但至少要比在瘦报经历的更多,老报人的严谨和认真,文字的掌控能力也的确是需要学习的,虽然我已不是新从业者,但与老报人相比,浮躁还是有的,级别上也是升高了,毕竟这是北京级别最高的报纸,新闻业务上?我想不会有什么提高,因为在这里,新闻不是第一要义。
实习生
我也实习过,我的很多同龄和比我大的同事们也实习过,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现在的实习生怎么和我们当初就这么不一样呢?
我实习的时候,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我一同事家在昌平实习的时候也是天天往返于单位和昌平,现在的实习生呢?中午才惶惶悠悠的来,下午4点多就准备收拾书包走人了,自己的稿子写的怎么样,全然不在乎;我当实习生的时候,总是问带自己的老师,明天有事吗?您看这么采访行不行?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件事,您看能不能写?现在的实习生呢,嘴上最多的就是,没事我先走了,明天要采访呀,我明天已经有别的事了,还指望他自己能发现什么新闻?门也没有!我实习的时候,最怕老师问我一件稿件中的问题,于是我就先都弄明白,自己不明白的一定不写进去,现在的实习生倒好,你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人家不假思索,信口就来,您倒是说对了也成呀,于是我交给我带过的实习生第一句话就是,写稿件首先自己要弄懂,才能去传递信息,靠,这种浅显的道理现在还要去教他们,真不知道现在的新闻系是怎么教的。
我当实习生的时候,采访的时候一定不说自己是哪里的记者,现在也依然如此,因为先表明身份,不利于采访,现在的实习生呢,上来就是我是XXX的记者,哥们,您还实习呢!要是暗访,您这不是自己找打吗?记者怎么了?记者很光荣吗?没听过防偷防火防记者吗?我当实习生的时候,时刻保持着对各种事物的新鲜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选题,让带你的老师觉得你爱动脑筋,现在的实习生呢?只会上网,和他说个选题,人家一句,这很正常就把你打发了,呵呵,什么逻辑,正常就一定对吗?正常就不新鲜吗?于是我和我带过的实习生说过的第二句话就是,要时刻保持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否则你就别当记者。
我当实习生的时候也写错别字,甚至现在的帖子里也有错别字,可说一次,我就不写第二回,可现在的实习生呢,错别字不说,单单说稿子中别出现什么“先生”,什么“小姐”之类的敬语,因为这会让读者认为你的立场不中立,就这个,我的那些实习生们还是说了再犯,犯了还犯。
带实习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看着实习生成长,应该是欣慰的,可惜,2005年,我这种欣慰太少,对那些带过的实习生,说一句话,想做记者,就该把实习当成是工作的开始,你们所见到的记者的某些享受,某些实惠,是这些记者曾经的付出换来的,如果你眼中只有这些,你很可能连记者都做不成。告诉你们,记者分跑新闻和跑红包,跑红包的记者就好象是傻瓜照相机,用来照出影象就好,跑新闻的记者好象佳能、尼糠、海鸥、莱卡,用来是拍艺术,渗透想法,塑造大师,想当什么样的记者,你们自己来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