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南京
很小的时候就有过一个梦想,或者说是计划,憧憬着自己的足迹能够涉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七大古都,五岳名山,如今,计划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完成,那种对古都和名山的期待却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减退,破败,是古都至于我的最大感受,从洛阳到开封,从杭州到南京,一种文明的气质无从得见,如果一个国家对于孕育文明的昨天不加呵护的话,那么她的明天也一定不会美好,历史是面镜子,没有镜子的端庄,你将看不清自己。
总是固执的认为,古都的韵在于古,因为古才会有沉淀,古才会有时间思考,古才不会浮躁,虽然古也同样会造就繁冗,也会造成无用的礼数,但其实如果繁冗和礼数不是用于政治,不是用于经济,不是用于阻碍正常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调剂。
(一)
沉重,在那累累的白骨
下了火车,把突然到头的宣传北大孟教授的稿子完成,就开始了此行最重要的计划,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祭奠30万死难同胞。
一路上,眼中的南京,似乎空气中有层灰暗的颜色,笼罩着这个古都,似乎从空气中就能够感觉到这个多难城市微弱的脉搏。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虽然有虎踞龙盘之称的南京,但似乎这个城市缺少帝王之相,在这个城市建都的朝代都长久不了,于是,东吴如此,大明两朝之后随即迁都,国民政府打不过日本,逃到重庆,还都之后依然失败于解放战争,逃到了台湾,王朝更迭,气象有无,皇家的事,你永远也说不清,但却真苦了这个城市的子民。
“你是做教育的吧。”正在奇怪热情的南京出租车司机的判断,“那个看了有些心惊胆战。”司机的话让我觉得他的逻辑有些问题,做教育的才去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了之后又怎样呢?去教育其他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看。”我望着窗外,一字一顿的说出这句话,司机师傅无语,我也无语,默默地注视着阴阕笼罩下的南京城。
“到了,这里不需要门票。”我望了望窗外,走下车子,看到了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个纪念碑,那个警钟,在暗色调的空气下,岩石塑造的纪念馆屹立在那里,我望着她,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走近她,想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纪念馆外,买了6朵白菊花,8朵黄菊花,68年了,为了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同胞。门口肃立着肃穆的牌子,不树我也会清声缓行,怕惊醒那些死难的同胞,怕让他们再次受到伤害,胸口,喉咙象堵塞了什么东西,压抑,压抑的让我行走都有些困难。
一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什么学校的中学生,排着队慢慢的走;一群头戴红帽的旅行团团员,在一个小黄旗的带领下,胡乱的穿行;三三两两的人东看看,西看看;我和兜兜手拉手,默默的行走在陵园中,双手的相握,让我们无语也知对方的心声。
排着队的学生们,在纸上记录了什么,该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调皮的男生跑前跑后,只对白骨是否是真的,子弹是否是真的感兴趣,在铭刻着死难同胞名字的石壁前,不知道他们是看到了和自己同学同名的名字,还是觉得60多年前人们名字起的滑稽,居然就有人嘻嘻地笑出声了,举着黄旗的导游完成任务一样给他的游客介绍着历史,带着红帽子的游客有的唏嘘,有的也明显的不以为然。兜兜和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我的眼眶中没有泪,我却听到心中的泪流,其实68年前的浩劫是国耻,但历史的那一天将永远留存,而如今部分国人的漠视,当他们长大,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他们是否还知道南京大屠杀?当一个民族忘记自己曾经的苦难,那么亡国距离他也已经不远……
“为什么死难的人,尸骨不能入土为安?”兜兜喃喃的自语,我没有回答,我想,死难的同胞虽然没能有传统的归宿,但毕竟他们的尸骨放在那里,是为了让后来的同胞记得那段古难,我想那些已经飘散的生命,也会安心,可当他们的名字遭受到无知孩子的笑声,无知国人漠视的时候,我,他们,同样的悲伤和感到耻辱!
这里不该是景点,这里不该是旅游资源,这是一个伤口,燎刻在每个生长在这个国家的人们身上的伤疤,来这里是为了记住,记住仇恨,记住祖国曾经的苦难。路过每一座纪念碑,每一座埋葬同胞的坟冢,放上一枝菊花,你们为我们承载了古难,你们生命的消逝,是替你们的后辈消逝,你们鲜血的淋漓,让你们后辈的鲜血快乐的流淌,安息吧,那些遭受蹂躏的同胞……
今年的9。18,我有了一个计划,12月17日,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重新坚定了自己的计划。2006年到了,今后的每年,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一下沈阳,或者去一下南京,去祭奠一下沉睡在地下的百骨,去铭记那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