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
你好,不好意思没有叫你的全名,从大三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喜欢这么叫你,我想,大度的你应该不会介意吧。认识你了这么久,今天我看到最新款式的你,我突然有一种冲动要给你写这个便条,我突然觉得你有些累了,而且这个感觉从你的十岁生日开始,我就有所察觉,也许是今天端详你太过仔细,对你的疲惫我感觉得更深!
《十年》对于你来说,不短也不长,我曾经用《十年》的题目写过一篇文章,十年可以改变很多,10岁的人,经过10年也许已经大学毕业,20岁的人经过10年已经而立,直到今天,发觉你疲惫的时候,我依然庆幸我能在你六岁的时候认识你,这四年走过,你告诉了我很多,伴随我长大,教会我一些人生的道理,让我从你身上找到一个知己的感觉,投缘应该是朋友的最高境界,我庆幸从你身上我找到了这种感觉。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小毛病,我小题大作,但拿你作朋友的我,不说我觉得对不起你。今天的你那个书写客车追尾的文章,在我看来有点虎头蛇尾,纯粹个人意见。前面的细节描写也许是刻意追求的一种写法,有受伤的客人,有铁道边的老农,有专家的访问,惟独没有那5个死者的采访,同样没有乘务组人的采访,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缺少这两类亲历者的话语,他们是整个事件的重要部分,前面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到《南方周末》对灾难的描写,但缺少这两个部分的采访,则让我产生与《南周》照猫画虎的嫌疑,也许是篇幅不够,也许是采访难度大,也许是时间紧任务重,但对于热爱你的朋友来说,你的疲惫让我担心。
我一直认为杂志与时效性或者说周期性更强的报纸来说,在新闻上可能无法竞争,那么其实新闻不仅在于时间,还在于事情的新奇,我是个媒体从业者,我对新闻的新理解是时间新或者是事情新,而事情新就要求角度,内容,深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新闻杂志的诞生和存在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件更全方位的体验,新闻杂志一定要讲好新闻,讲好故事。我一直欣赏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你会把我对一个事件所要求得的讯息角度全部获知,至少也能在70%左右,但这篇铁路交通的文章,让我有点失望。
人文关怀一直是三联的特点之一,对那个15岁少年的描写让我再次感受到。但我对后面罗列的那些同龄人的一天,似乎有点突兀,没有与前面文章的联系,如果说独立成篇的话,又似乎没有个主题,这似乎不象你,也许你真的累了,睡梦中呓语?
我还是那句话,我庆幸认识你,因为你在疲惫的时候,依然能让我陶醉在你的思想里,我喜欢写内蒙古音乐节的角度,除去音乐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东西,其实摇滚音乐节并不是首次,你说他们缺乏经验,那么为什么不去借鉴以往的精神,这个音乐节此次的运作方如何取得运作,其实这也是需要了解到,至少是我需要了解,还有阿迪和锐步的合作,最新的《南方体育》也有同样的内容,但他作了姚明,而你做了耐克,但我个人认为,南体的角度也许更契合中国大众,或者说更全面,其中我看到你说耐克曾经在一段时间复刻过阿迪,这其实是个很好的角度,为什么不展开呢?
说和你有投缘的感觉,是因为有很多时候我头脑里的火花与你不谋而合,比如,你说EBAY网上地毯,我在几天前的一篇稿件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也是说EBAY,说网上练摊,比如,我以前觉得三联缺少写美食的栏目,很快就在你身上看到了,可现在的美食让我有点失望。这的确是个大市场,也的确是一个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地方,写美食其实并不是写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作家对作品的一种精神倾注,我想每道菜对于每个大师傅来说,都是倾注了所有,咀嚼时的体味也许可以找到投缘的感觉,而对于读者来说,那种在美食的无病呻吟也许并不适合,美男?美女?对于一个食客来说重要吗,只是调味而已,而一个食肆的装潢,出品,服务,氛围是那个老板的讲究,是那个老板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这个表达是应该我们关注的,餐饮对于期望投资的人来说,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小的行业,也许你关注经营者的思路,表达,也许更适合这部分读者,或者学学米其林,广北京的那些食肆就够你公平的评价和审核一些,也许再一个十年,你会成为中国的米其林。
感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对的错的都只是个人意见,认识你那么久,我不想你总是疲惫,活力是你的精彩。十年是不短的时间,我期待你更加精彩的十年,而不是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杂志》蚕食市场的十年,杂志多了,不可避免的同题竞争,保证自己的火力,活力和见解是你维护我们友谊的前提!!!
祝福你,我的朋友,新的十年,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