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好孩子的故事》“TheStoryOfTheGoodBoy”
(2017-02-05 21:38:00)
标签:
札记马克吐温好孩子的故事英语阅读 |
分类: 杂文 |
札记:《好孩子的故事》
——马克吐温
寒假,春节。身居高楼,不闻鞭炮声,任自己在被窝中腐烂。
不是真要腐烂,是我在看马克吐温。一篇篇小文,扼要而精悍,故事情节在吐温笔下翻飞回转,深思浅评从他口中鱼跃而出。我想一直这么窝在温暖中读下去,任外面冬日下的世界被北风席卷。
百篇或精美或讽刺或极有趣味的短篇小说中,我却一直徘徊流连在这《好男孩的故事》。他讲一个从小性格极为温顺的男孩,追寻经书中的“好孩子”的榜样,最终却落得惨死,梦想破灭。这男孩从小与其他“顽童”不同,他不会做调皮之事,也不说烂俗之言,他腼腆至极,是大人眼中的乖宝宝。他周末的礼拜从不缺勤,因为经文中对于传说中那些“好男孩”的故事使他着迷。他想也成为这样的榜样,想啊想,想的疯狂,他想即使落得和他们同样的不幸结局——体弱多病而逝世——也不足惜。可现在他还没有名声,好男孩要想成为一方传奇,还得做出些事情。有天,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坏孩子们虐狗于村边工厂,他纵是单枪匹马,也赴了这敌营。他冲开门,直面邪恶,鼓足了胆子为正义高呼,竟奇迹般地把坏孩子们赶跑了,跑的不留一个人影。好孩子回头,亦是一个人影。面容熟悉,是怒气冲冲的督学大人。
“您听我讲这件事……”伴随一声哀嚎,好男孩飞上了天空,屁股上是火辣辣的巴掌。大人是从不听解释的,他们只看重事实。在这结尾处,吐温尽了夸张、甚至可怖的写道,好男孩的肢体碎落在村里的四处。他的手臂挂在树枝上摇摆,道别。
马克吐温一定是疯了,这已经不像是一篇小说,这与胡乱瞎写没有差别。马克吐温最后不负责的写道:好男孩的死与经书中的结局不太一样,但至于为什么这样,或许就没人知道了。我又细读几遍,确保我没有看错。这个残酷的画面于是开始在我眼前上演,一遍又一遍:好男孩还没来得及不解,他那自信的眉头冲着天空、骄阳……他这一生太短,还没来得及做件可被载入经文的大好事,甚至还来不及因生病而死……他还没享受到母亲的怀抱、怜悯的眼神,没享受到世人的敬仰。他的名字应该在教堂中长鸣,应该,应该……
我忽然意识到,这可怜的好男孩,就算吐温先生不让他死,他也距破灭不远。他想做一件好事,但“好男孩”的光环太脆弱了,脆弱到承受不起冤屈。大人的话他是不敢反驳的,不然还怎能是“好男孩”?而若是将这一番劈头盖脸全然下来,他的心如何也是死了,从此小镇也将再无他这“好男孩”一说。或许吐温先生边写边算,发觉“好男孩”确实是要破灭,于是他写下辉煌的一笔,隆重宣布,如此的人格缺陷,无法存在于当今世界。
这算是给吐温先生的奇特笔法找了个台阶下。我想这应该也解释了这类“好男孩”在社会中无法生存之必然性。然而无论如何,好男孩是作者笔下的社会产物,他的产生或许比结局更值得令人深思。
这个男孩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成人的谎言成功剥夺了他儿童的天性。从一开始,他就被定性为了“好孩子”,于是便必须要脱离“世俗”,被圈养于家中,仿佛是儿童界的不食人间烟火者。这本是没错,儿童也必须要远离一些低级的有危害的趣味,但这却压抑了男孩天性的发展。须知儿童也是有追求的,儿童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想法。这种最初的执着有时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因为他不清楚种种的限制、利弊。一个想法可以是一个孩子的全部世界,若是无法发泄或不经疏导,这种压抑便会摧残他幼小的身心。好男孩不能在儿童的世界里追寻趣味,也并无超脱凡人的理想,他需要关注,也想变得不凡,然而大人们切断他释放天性的途径却又没给他指明出路。
我们现在的儿童,是否也有如此的问题呢?失去了田野,电子游戏成了儿童宣泄天性最便捷也是最普遍的替代品。但教育应要承担起不可推卸的重担,不可随便以电子游戏作为安慰剂,图一时大家相安无事。教育的本质并不是管制,而是应当引导人将精力投入到生活、创造当中。
我想若是有人能给“好男孩”讲讲乡镇外面变革的世界,给他一个值得追求的梦想,以他善良而脱俗的天性,或许会有另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马克吐温的笔,实在是不留情面。
我叹息,瞪天花板。忽然一阵眩晕,感到冷。我从小也乖巧,“好男孩”似是与我有些相似。
我低头看自己胸中有梦的火焰,它欢快地跳跃着,放心了。这个冬天有点冷。
前一篇:札记——《木心作品》
后一篇:Night trai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