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当最爱的人明明就在眼前时,却不知如何去爱。这句话可以形容中国企业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带来商机但却苦于策略的复杂心情。“奥运”是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提供了影响力巨大的品牌加速器。因奥运而腾飞的可口可乐、三星等成功案例,让中国的众多商家如痴如狂地去追逐“奥运商机”。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冷静下来的人们有点茫然——毕竟,在历届奥运会中,只有30%的赞助企业和合作伙伴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球最大的娱乐、运动与商业品牌之一,他们的营销方式很多,变化万千,但主要的几种有电视转播权、商业赞助(TOP计划)、五环标志特许权、门票收入等。种种营销活动与运动场上的比赛共同进行,一样精彩与激烈。“TOP计划”即“The
第一,二八法则。奥运营销并不是企业在自己的品牌标识上印上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或赞助商”,消费者就会把你当作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除了赞助奥运会本身,还需要付出多倍的费用来围绕奥运主题运作营销推广,否则前功尽弃。来自奥运营销的统计经验表明,赞助奥运会的预算和围绕奥运会运作的营销传播活动预算应该是2:8是比较合适的。据北京奥组委相关人员透露,以往中国企业赞助中国奥委会的经验表明,相当多的赞助企业都没有很好地使用赞助权,在以巨额资金赢得赞助资格后,许多企业忽视或无力进行后续投入和营销开发,因此未能下好奥运营销这盘棋。中国企业做营销传播的一个通病就是总是寄希望“一贴就灵”,如邀请明星代言,就不做其它市场活动;投放广告就会有销售增长,而没有做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营销需要系统整合。企业需要围绕这个奥运营销平台确定长期的市场计划和营销战略。以三星的雅典奥运会市场计划为例,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年,主要包括预热活动:火炬传递、网上有奖征文、奥运历史回顾、推广其技术和产品等内容;比赛进行期间的活动:随处可见的冠名,铺天盖地的广告,相关的主题活动等;比赛结束后活动:邀请知名运动员担当企业大使传播品牌、设立高科技娱乐展示中心等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系统的品牌营销的工作了,比如中国银行在成为合作伙伴之后,就先后开展了“奥运营销创意和奥运营销口号征集活动”、推出奥运题材金融产品、联合举办与绿色奥运有关的环保宣传行活动等等,按照不同的时间都有新的营销举措,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银行的品牌形象。一些企业除了在广告的标志识别上增加了奥运会标识之外,却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
第五,借势造势。更多的企业并没有赞助奥运会,如何借奥运东风扬名天下呢。应该说研究策略,有的是商机。这里提供换位思考策略。
可以预见,2007年将是众多品牌围绕奥运会,大做文章,奥运营销战将越来越火。在体育营销概念泛滥的今天,企业在掏出真金白银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