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什么时候:与亚特兰蒂斯的洪水是一个时代吗?
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以当时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考证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说五千年了为什么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
。
与亚特兰蒂斯的洪水是一个时代吗?
应该是12000年前大西洋州就沉没了 沉海里了 他们具有超高文明
在某些书里面,一定要把亚特兰蒂斯沉没和大禹治水联系起来,可能真的有些牵强!
资料:
岳麓山上禹王碑古文字待破译
作为岳麓山的古老文化象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透露,禹王碑的碑文铭刻千年,至今尚无人破译。
今年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提质改造年,景区意欲打造禹王碑景点,他们急望揭开这块千年古碑的内容之谜,期待专家和市民合力相助。
【奇碑身世】
虽是蓝本却天下惟一
从岳麓山北麓山顶电视塔附近沿石板路东下,在山东面一侧,远远就能看见一处类似石亭的小景点,这就是静卧山顶近千年的禹王碑。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洪水。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古名)立下了石碑。
史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刻》。该碑系宋代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33年)由南岳衡山岣嵝峰摹刻而来,距今约800年历史。因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故此碑系惟一的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因其来历不明,颇为神秘。
【揭秘原因】
让禹碑再获新生
青苔斑驳,碑文苍古,禹王碑厚重沧桑的历史感,带给游人强烈的第一印象。尽管经历了近千年历史的洗刷,禹王碑至今仍保存完好,且周围留有历代名家题词。
据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文物工作人员胡滔滔介绍,禹王碑景点开发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管理处的议事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案。开发是为了挖掘岳麓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大禹治水的精神,打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和远古文化的研究基地。管理处酝酿在此修建以唐代建筑风貌为主,结合夏文化的元素特征,采用亭、廊(半廊)、碑和塑像合理搭配,建成以禹王碑所在地为中心的景点。
管理处有关人员坦言:开发禹王碑景点,也期待碑文这一千古之谜有新突破,为景点赋予新的内涵。
【碑文传奇】
碑上到底写了啥?
禹王碑碑文字形奇古,有人说是蝌蚪文,有人说是鸟篆,还有人说是符箓。但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自明代嘉靖年间再现天日后,禹王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研究者颇多,杨慎、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对碑文都有释文,却相去甚远。长沙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禹王碑虽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其碑文的独特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就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杨慎说:大禹治水
明代杨慎为正德年间状元,明世宗时任经筵讲官,博览群书,当时推为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的释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当代说法:帝王颂词
陈先枢认为,当代学者对禹王碑的释文,以杭州曹锦炎和株洲的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其中曹锦炎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株洲刘志一认为,禹王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专家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熊传薪认为,禹王碑蝌蚪文独特的文字,使得历代学者专家破译说法不一,至今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说法,留下千古之谜。长沙市文化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杨晓刚告诉记者,禹王碑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作定论,而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
禹王碑历史悠久,宋代以后,国内各地的许多禹王碑均从岳麓山摹刻而成,这足以说明神秘的禹王碑碑文极具吸引力。
【最大悬念】
千古之谜期待破译
“禹王碑是先人留下的宝贝啊,我们应该好好开发它、保护它。希望文字专家或文字爱好者参与破译碑文,揭开这一千古谜团。”针对禹王碑的现状,文史专家陈先枢说:“我建议在禹王碑的旅游开发中,选用杨慎‘大禹治水’的说法,这能起到弘扬历史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导游可向游人讲解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吸引游人更多地关注和了解禹王碑。”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欢迎这方面的文字专家及爱好者参与破译。
如果你对禹王碑和古代文字有一定研究,欢迎你和新报一起追寻,可致电新报热线0731-4445000,说出你的想法,合力揭开千古谜团。
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未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辨,郭沫若花三年,仅识三字.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而在《南岳记》中说道:南北朝的《粹玑录》云:“萧齐高祖子烁,封贵阳王。时有山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献之王。王宝之。爱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
相传大禹父亲鲧被尧选中治水,采用造堤绳坝的办法治水,达九年之久,不但没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变大。舜继位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察看,他发现鲧治水不力就把鲧杀于羽山(今山东郑城东北)。舜又根据四方部落推举,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继承父业,开始头七年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但他顽强不屈,一方面与老百姓一起凿山挑土,一方面找治水良法。一天,他治水来到衡山,舜说黄帝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书藏在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他便睡在山峰上几天不起。直到第七天晚上,他梦见一位长胡子仙人,自称苍水使者,授与他金简玉书藏地密图。醒来后他按照密图寻找,果然找到了这部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大禹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大功告成后,大禹把金简玉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仍用盘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上刻了一块碑。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禹碑附近有禹迹蹊、拖船埠等。禹迹蹊在岳麓山顶,禹碑左方山口,相传禹王开山疏河,道经这里,故名禹迹蹊。上面山坳叫拖船坳,也叫拖船埠。此坳杂草丛生,都顺山坡方向偃披,形如拖船压倒之状,冬枯春荣,年年如是,谓大禹拖船过岳麓山所留痕迹。既然禹碑摹刻于宋嘉定年间,此种传说,应属附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