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昌建|读晓阳的两本自印书有感

(2022-08-23 22:59:16)
分类: 文化/读书


写在前面:

和昌建老师认识20多年了,早些年我和朋友出版《恋恋韩情》这本书,曾经找他写过序言。昌建老师是杭州著名作家,也是知名影评人,看过大量电影包括韩国电影。请他写序,自然是非常合适的。

这次出了两本集子,于是第一时间给他寄去,希望他能点评几句,特别是“短歌”章节,因为在写诗方面,昌建老师是专业的诗人。没想到几天后,他发来了一篇书评,写了对这两部集子的总体印象。

经昌建老师同意,发布他的书评文章,也感谢他的著文。

——《晓看精选集》《微声随想录》作者娄晓阳

八月初的一天,晓阳微信上对我说,自印了两本集子要寄给我,我说好的,然后就给了她地址。

收到拆开之后,没想到这么厚重,一本叫《晓阳精选集》,一本叫《微声随想录》。当时脑子里闪过一念头,好像一本是她自己的,还有一本是她人的。打开来一看,才知两本都是她自己的,一本“精选集”是她的职务作品,一本“随想录”基本是她微博微信上的一些文字。前者是文艺记者的套路,后者则多了一些人文的成分,涉及面更广,也更好看,当然精选集有点像档案汇编,也是极有价值,至少知道有多少文艺名人和明星曾经到过杭州。

看了类似前言一类的文字,才知这两本书的自印,意味着她作为体制内的职业生涯,已经告一段落。由此我也想到,某种体制,我们为它服务了几十年,但当一旦分手的时候,实际上是个人总是“净身出户”,即各自安好,不再发生任何情感上的关系了,最多一年发生一两次,所以好自为之两不相扰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式,只是说这个时候再来看她的《上班就像婚姻,需要忍耐和坚持》,只是属于凡人名言一类的。

读晓阳自印的这两本集子,第一印象是厚重且老派,因为在我看来晓阳还十分年轻,好像还处在娃哈哈初创的那个阶段,但转而一想,她女儿都已经在德国读大学了,所以有的时候,年轻这两个字,更多地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状态和心境。

从职业上说,晓阳和我是同行,都是文字工作者,同行何其多,文字何其多,但真有交流的并不多。我认识晓阳,是缘于认识她的昝先生,那好像得回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好像我们也不只是一般的熟悉,我也大致了解昝先生是怎么炼成的,所以这两本书我读的第一篇就是她写回昝先生老家过年的那一篇,《皖北,昝寨,一个原生态的新年》,这就好像是一部纪录片一样,写的还是2009年的皖北农村。晓阳的笔就像一幅风情画一样,因为皖北我也去过,且还是在这三年内去的,所以颇有亲切感。而这样的文字在她平时的职业报道中是见不到的,后来媒体虽然也有搞新春下基层记者回乡过年的报道等,但那是另一种味道了。也就是受篇幅和写法等的影响,原生味已经少了很多。

另外我以为有一个角度很重要,即晓阳的回昝先生老家,是有三重身份的,即为人妻,为人母,这个在杭州也是如此,但是在那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即为人媳,还有为人姨等角色,这样的角色认同是相当重要的。关键是这二十多年来,晓阳的这些角色都做得不错,我特意看了她的老师给写的文字,由此了解了一点她的前史,包括她能把女儿送去德国读书,从她读高中开始,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以及勇气以外的准备的。

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一批,包括写女儿写家里面的那只猫,都是平实好看的。晓阳文如其人,文字走的还是平实朴素路线,这一点好像跟昝先生也有点相似。不过晓阳还是术有专攻的,比如她对电影,尤其是韩国电影还是做过一番功课的,早年也出过专著,只是说这些年的看电影,纸媒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只有那些主旋律片子,眼睛还盯着那几张报纸。而从晓阳特别关注韩国电影这一点来看,也是颇有先见之明的,因为十多年前,韩国电影的口碑只局限在韩粉那里,而现在圈内外似乎是一片叫好,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韩国电影的口碑早已经超过了韩国足球。

最后要说一说“自印”这种形式,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采用这种方式,至少拘束和羁绊要少一些,但是她把自己的职务内作品也自印出来,一方面说明她还是觉得要做个纪念,另一方面也说明体制已经不可能为个人出这样的书了。

祝晓阳继续笔耕,祝昝先生和他们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和吾乡吾土上一切都好,我还特别期待她和昝先生能出一本合集,写故乡,写女儿,写猫,写教堂,写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不注明谁是谁,让大家去猜,猜猜看,下一次去皖北或德国,是什么时间?

2022年8月,杭州高温,今日处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