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在喜马拉雅上线:AI女主播带来不一样的听书体验

分类: 文化/读书 |
2018年,我的三本电子书《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由蓝狮子文化图书公司推出,在蓝狮子合作的当当网、亚马逊、豆瓣阅读、多看等阅读平台上线。这是电子书的阅读形式。
前几天我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搜索到喜马拉雅APP上有《我不是娱记》的有声书阅读。我是喜马拉雅的忠实粉丝,经常在周末做家务的时候或者跑步运动的时候打开听节目,像马未都、蒋勋、高晓松、张法中、陈丹青、古诗词诵读、经典电影录音剪辑等。没想到在上面可以听到自己的图书,是通过AI人工智能阅读的方式,属于有声书优质主播。
首先推出的是《100位人物访谈录》之文化艺术篇。前面四个人物可以试听,听AI阅读自己的文章,让我找到现场感,仿佛回到当年采访的现场。
蓝狮子的编辑告知,文化艺术篇、音乐和戏剧篇、影视篇会陆续在喜马拉雅上线,我的另一本电子书《美国游记》,按照合作方式,应该也会上线。不过,喜马拉雅会选择哪些图书做成有声书,是由平台来决定,会有市场的考量。
2018年电子书推出后,我曾这样写道:“数字阅读或许不能让阅读变得更有深度,但能够拓宽某一部分人对知识宽度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人。对于人物采访报道来说,或许看看电子书,也就够了。”
其实看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属于眼睛的阅读。而听电子书,却是另一种感官学习,完全不同的体验。听电子书的好处是,除了听,还可以看:上面有原文文稿。
如果你想感受一下AI女主播朗读《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可以通过打开喜马拉雅网站或者APP,搜索《我不是娱记》。要听全部的话,需要收费哦!
如果你愿意付费倾听,那将是我的莫大荣幸。
附录:它们并非过眼烟云——《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自序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想写一本书,类似《娱记是怎样炼成的》。因为做了十多年娱记,很想写写这个圈子的故事。但是出书实在太不容易,于是计划搁置。
时间到了2018年,电子书因为没有纸质书的印刷成本,而成为出书的另一种方式。一切是水到渠成,我把过去十多年写的人物专访汇集成一本精选集,题目暂定《人物访谈录》,交给蓝狮子出版。这些人物访谈,按照各自的领域,我分成了三本书:影视篇、音乐和戏剧篇、文化艺术篇。影视篇包括影视明星和导演的访谈,音乐和戏剧篇为歌手、舞台剧导演和演员的访谈,文化艺术篇主要是作家、编剧、艺术家的访谈。
这些人物和我多年来一直做的文化娱乐、影音艺文采访报道有关。蓝狮子电子书的编辑和我沟通,希望标题带有“娱记”两个字,于是我索性改动了一下,叫“我不是娱记:人物访谈录”。人物也从原来的93个凑足100个,这样,《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的书名就定了下来。
十多年下来,采访的人物何止100位,按照一个月一位的话,几百位也有了,更何况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会有几场采访要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价值观的改变,以及传统媒体处境的尴尬,纸媒已经变味,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为了下周要出什么好稿子,开选题会、反复策划讨论的时候了。
所以我也知道,该为自己的采访报道生涯作个总结的时候。
虽然是100位人物访谈,但真正让我满意的文章,其实也不算多。影视篇系列,我想特别推荐李英爱、汤唯、姚晨、张译这几篇;音乐和戏剧篇,我想特别推荐茅为蕙、许巍、刘星、马世芳、李宗盛、谢天笑、芳芳这几篇;文化艺术篇,我想特别推荐石康、章诒和、陈丹青、东方月、闾丘露薇、于丹、吴念真、王澍这几篇。
这些文章,我还认为适合推荐给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阅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文娱采访报道的了解。也适合推荐给有志于从事影视、艺文工作,或已经在这个圈子、 对这个圈子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因为采访对象都是在这个圈子比较有分量的人物,他们的言论或许对各位有指导意义。
壹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我的“娱记”采访生涯贯穿了十多年,我想出个集子来纪念她。
曾经有位同事,采访回来喜欢说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因为采访的是娱乐明星,现场看似热闹无比,但写完报道,确实也就如过眼云烟,特别是这个时代的娱乐崇尚“速食主义”。
我在专访台湾音乐节目主持人马世芳时,他曾说过一句话,“流行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朝三暮四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但是他认为流行音乐也可以介入文化,希望大家的记忆不要断裂得那么快。我也想通过这样一本集子,为自己的采访生涯作个总结,告诉自己,也告诉人们,记者的采访报道“并非朝三暮四”,这些文章也并非过眼云烟。
贰
我做了很长时间别人眼中的“娱记”。
2000年,我开始加入记者队伍。由于报社所属的影视报性质,我很快成为一名娱记,从电视剧、电视栏目、广播、电影、演出到导演、歌手、作家、书画家……各类的采访都做过,也做过封面明星、娱乐、演出、电影、阅读、生活家、艺术等各种栏目和版面。严格来说,我不算真正的娱记,因为不是专写娱乐八卦文章,我只是一名文化娱乐记者。对于每一位采访对象,我从来不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对于撰写的每一篇文章,我的态度也是挺严肃的。
十多年的采访经历,见证了娱乐文化圈的变迁,也经历了媒体的巨大变革。经历过纸媒的辉煌,也经历过纸媒的衰落。经历过报纸几次大换血、大改版,也经历过她从极度的华丽归回本来的面貌。潮涨潮落,浮浮沉沉,风风雨雨,不变的是我依然在写着。
叁
整理十多年的采访文章,是一次去芜存菁的过程。我把这本书定为“人物访谈录”,是因为人物采访是我采访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选取了我采访过的100位人物,分为“影视篇”“音乐篇和戏剧篇”“文化艺术篇”,三本共六个部分。这些文章都是我挑选了好几次,按照采写的时间先后排序,选取历经时间沉淀后依然有价值的文章,集结而成。
这个集子里收录的文章,也是以内容是否有价值为选择标准,而不是采访对象的知名度。
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在一对一专访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有一些是通过电话专访、邮件专访。当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愈加感受到纸媒“内容为王”时代,专访的意义和弥足珍贵。
忘不了那一个个为了采访而奔波的日子,特别是2010年我们华丽变身时尚生活周刊的那几年,几乎每周都要完成好几篇专访或专题,周末经常出门采访,晚上通宵奋战赶稿。虽然很辛苦,但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自己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财富。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中说:“苦难是上帝化妆的祝福。”苦难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自身成长的磨砺石。感谢辛苦又丰富的日子。
肆
记得在书店翻书时,看到不少人物采访或节目访谈内容集结出书,可能这是采访文章最好的归宿。我知道自己不是孟静、易立竞、黄佟佟,但是我写的人物访谈录有自己的方式。
记者写的报道,很多人认为是速食品,过后就没什么价值了。有人会说,已过时效的采访文章还有价值吗?我认为依然会有,贾樟柯说过:“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被时间摧毁。”闪光的言论和思想不会因为时间而湮没,当我回头再看,发现他们的话依然在闪光,而我想留住的,正是这些闪光的内容。我,只是一个记录者。
相信这个集子里出现的文章,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娱圈的一鳞半爪,让雾里看花的朋友们了解“娱记”是怎么回事。如果您能从中获益,也就达成了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