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可以这样玩,艺术家陈雨用“1001个毕加索”致敬毕加索精神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继2019年的“一百个梵高——陈雨作品展”之后,人可艺术中心于8月15日又推出了“1001个毕加索——陈雨陶瓷艺术大展”。展览将持续到11月15日。
8月15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美院教授、艺术家李秀勤、张浩、王犁和诗人泉子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策展人、人可艺术的何勇淼馆长分享了陈雨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这个展览是陈雨在景德镇创作88天的结果,而人可布展花了28天,所以这次展览也是充分体现了布展艺术,希望将艺术家的创作能够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美院雕塑艺术家李秀勤表示这次展览带给自己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毕加索的精神在于创造性,他的平面和立体艺术是不分的,他影响了立体主义和野兽派好几种艺术流派,对现代雕塑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陈雨是非常有激情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超越了门类,让我看了很震撼。”
陈雨是当代自由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广东省雷州市,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宋庄。画家、诗人等人物肖像画是陈雨最为关注的创作主题。此次展览名为“1001个毕加索”,来源于阿拉伯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1001”,既体现陈雨勤奋的创作能量,同时也是致敬毕加索诞生140周年。
人可艺术的六个展厅,展出陈雨创作的毕加索系列新作共计1000余件,囊括瓷板、瓷盘、镶器、陶塑、瓷器、杯盏等多类艺术表现形式。一个个变形的陶塑面具、毕加索肖像瓷瓶、静物瓷板、生肖瓷盘,甚至陈雨养的四只猫都画在了瓷瓶上,形成有趣的变形。
这次的陶瓷艺术大展,是陈雨在近六年的艺术实践中,将水墨的书写性、写意性与油画的色彩感知力和造型力交融于陶瓷之上,突破了单一绘画材料语言的局限。其中不少雕塑作品都指涉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创作的灵感来源——原始雕塑。“面具”系列共43件,陈雨用陶塑再现毕加索面具般的面孔,凸显稚拙古朴的野生力量。多组雕塑系列作品有机结合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与中国传统石狮子的造像艺术、非洲雕塑艺术与中国佛像艺术,形成兼收并蓄的统一风格。
陈雨说:“现代艺术第一个让我敬仰的艺术家是梵高,第二个敬仰的就是毕加索。”如果说“100个梵高”展,他是向艺术的纯粹致敬,那么“1001个毕加索”展,他是用毕加索的精神来创作。什么是毕加索的精神?就是解构、重组、变形、创新。而陶瓷艺术,让陈雨找到了油画、水墨之外新的艺术语言,他从捏泥巴开始,被陶瓷所吸引,发现陶瓷有多种形式可以尝试。比如传统的陶瓷艺术分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但陈雨并不按传统出牌,他直接用釉彩作画,随心所欲地把破碎的瓷片镶嵌在瓷板上,经过烧窑后出炉的釉色和窑变效果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给他带来莫大的创作乐趣。
从油画笔到毛笔,从画布到宣纸,再到泥巴和各种工具,陈雨在探索更多元的艺术语言,就如他所说:“陶瓷创作的吸引力就像我2013年到北京初次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涂鸦一样,相信接下来与泥巴在一起的时间会更多。”
本文刊登于2021年8月19日出版的《艺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