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运榆先生辞世,生前致力于振兴中国人物画、弘扬浙派意笔人物画

分类: 逝者/失者 |
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原专职画师冯运榆先生,于2020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80岁。
12月20日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了冯运榆先生简短的告别仪式,冯运榆生前单位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领导致悼词,家属、好友、学生及池沙鸿、余宏达等书画家出席,送别冯先生最后一程。
冯运榆先生,籍贯浙江嘉善,1941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上海向明中学。1961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次年转入中国画系深造,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在台州三门县电影院、文化馆工作。1981年进入浙江画院,从事创作研究。艺术上深得潘天寿、陆抑非、吴茀之、诸乐三垂教。擅长人物花鸟,兼作山水,能工笔亦善写意,兼及美术评论。代表作有《辛亥前夜》《大运河》等。曾任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生前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顾问,致公党党员。
出版有《当代艺术家画库·冯运榆专集》(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精粹·诗意画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荟萃·卓异的智慧插图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名家教画——冯运榆画人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冯运榆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等。并有美术理论研究《非翁艺术析》《解构后的重组——浙江中国人物画的特征》等十多篇论文和评论文章发表于专业刊物。
2017年,本报《艺术周刊》的“名家专访”栏目曾刊发过冯运榆先生的人物画系列和牡丹画系列。谨以此文纪念冯先生在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方面作出的探索和贡献,他为浙派人物画的发展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记。
艺术探索之路
冯运榆自幼喜爱绘画,5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市向明中学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在上海福利会少年宫学习美术。196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直升浙江美院油画系,精研西化理论和技巧。后出于对艺术更深远的思考,认为中国画为中华文化精英之本,于次年转入中国画系,承潘天寿等名家亲授。
1967年毕业后,因“文革”冯运榆被分配到台州三门县电影站,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和美工。画幻灯片,挑着放映机和铺盖,在乡村走放16毫米的小电影成为了他那时的生活。特殊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中,使冯先生历经磨难,艺术创作虽有荒疏,然而,那里的生活却给予了他不少的体验。诚如他曾自述的那样:“每登达山顶,更可抒尽胸中那目极万里、心游大荒的浩然意气。”之后又转至当地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工作。1969年到1981年在三门工作期间,他还带出了梅军、章宏晓等本土画家。
70年代,冯运榆曾师从名师陆抑非,深得其意笔花鸟画精髓,特别熟谙陆抑非的牡丹技法。冯运榆的牡丹画因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奇妙意境,被列入全国高校美术类专业教材,台湾也出版有冯运榆牡丹精品集。
在花鸟画创作上,他也相继得到吴茀之、诸乐三先生的悉心指导,尤以兰竹、清荷、牡丹和紫藤见长,兼善山水。
1981年,冯运榆先生凭着坚实的艺术水准调入杭州浙江画院,成为浙江画院的第一代专职画师,专门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艺术之旅。
致力于振兴中国人物画
1984年,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成立,冯运榆长期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创始人之一。几十年来他主抓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工作,大声疾呼要“振兴中国人物画”,期间也发掘了不少优秀青年画家,为研究会乃至浙江画坛增添了创作和研究的活力,对浙派人物画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艺术创作上,冯运榆沉稳潜修,作过多方向的艺术风格探索,最终定位于弘扬、发展浙派意笔人物画,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他想以自己有力的艺术成果来证明曾经辉煌和渐见淡漠的浙派人物画是正道、大道,是中国意笔人物画的主脉,具有广阔发展的前途。
1988年,他作为浙江美术代表团成员访问了泰国,23幅作品先后展出于朝阳画廊、东方画廊和河上画廊,与泰国艺术大学家进行了学术研讨和作画示范。其中尤以“1989中国人物画邀请展”影响最大,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画家作品参展并进行了隆重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为沟通扩大海内外与中国画家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和浙江省中国人物研究会主办的《冯运榆中国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这次大型个展展出他的历史题材系列、水乡系列、惠安女系列、古文化系列、人体系列、民俗样式系列、花鸟和山水画系列作品。历史主题画《辛亥革命》《大运河》《童心》和历史人物画《大禹》《勾践》《王充》《王羲之》,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英雄气概和杰出的创造力。独创的写实人体与山水、花鸟相配置的中国画系列《凝露》《紫玉》《芳佩》《丰神》和《幽贞自抱》,不局限于人体美表象的再现,而是以女人体柔美婀娜的身姿体态与体现民族精魂的兰竹牡丹荷花和高山巨松巧妙建构,刻意营造天人谐和的审美境界,协奏出音韵非凡的生命礼赞。古文化系列《红色古韵》《鸟女图》《阳光·情结》《混沌初开》《弯弓》《剑女》吸收了原始岩画和秦汉画像砖壁画的造型元素,追求那种显现中华先民心灵轨迹的拙朴、自然、天趣、雄悍,而幻影缥缈的色块组合,又让人窥见一位当代艺术家的阐释意向……
2013年5月,“弘扬·光大——冯运榆浙派人物画艺术展”在浙江画院展厅举行。2015年3月,“大道——冯运榆浙派人物画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2017年5月,“传承·发展——冯运榆浙派人物画艺术展”在台州书画院举行。这几次展览多以表现藏民彝民生活为主,冯运榆用苍茫雄浑和古朴凝重的笔墨,深沉地表现出他们的民族风情和信仰追求。《卓玛》《文面女》《圣慈之光》《天路归途》《信仰的灵光》《藏族老人》《神山》等作品展现了浙派人物画宏伟的新气象。尤其是远古遗韵系列,超越了生活表象的通俗再现,作品更加显得肃穆、庄严。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对生命繁衍中人们闪亮智慧的赞叹,以及对抗争逆境的生存意志的颂扬,也是作者饱经沧桑、人生感怀的真情毕现。
冯运榆曾在画展自述中说:“我无意以画阐释藏教的内容并描绘宗教活动的过程,而是从藏民转山转湖等朝圣题材中表述我对己对人的一种唤醒理念。这惊天动地的磕长头朝圣之景的深刻启示,可简白地演释为人一定要有高境界的信念和理想追求,为达到这目标必须不惧困苦、磨难,坚毅地走完征途。这岂不是人人待唤醒而心备有的精神品质吗?
我致力表达自己对人类历史中原始衍生发展中那些淳朴敦厚至善尽美德行的钟爱,我赞颂空气稀薄生态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藏族同胞以顽强生命力繁衍发展至今的雄强浩气,在个性化题材中我欲以传达一种共性化的人类历经沧桑的那不被摧折的坚强意志,勉慰强者,激励弱者。人类皆有各方向的理想和使命。但总会遭遇各类巉岩、崚嶒的险阻,战而胜之,正是如此,历史巨轮浩荡前转,故而我执意以苍劲之笔墨宣扬着人类这种重磐似的生命伟力。”
“浙派人物画五老”之一的方增先生前评价“冯运榆的作品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形象刻画深入而生动。尤其是他所作的表现藏族人民生活题材的作品,更为成功”。
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盛赞冯运榆接受了完整的浙派人物画教育,绘画中突出了对时代、对社会的热爱和个人的心里表达,“他不仅是浙派人物画的践行者,还是忠诚的传播者”。
冯运榆先生安息!
冯运榆 卓玛 91×68cm
冯运榆 紫霞 68×68cm
冯运榆 秋瑾 170×140cm
冯运榆 神山 69×69cm
冯运榆 神山肃穆 69×69cm
希伯来书1:1
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小洋楼,媒体人
图书《恋恋韩情》(合著)《韩碟》《美国游记》《我不是娱记》《天堂电影院:高分电影里的情爱》作者
今日头条号“小洋楼杭州":https://mp.toutiao.com/profile_v3/graphic/articles
新浪博客"小洋楼”:http://blog.sina.com.cn/louxiaoyang
微信公众号:光影流转 唯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