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纤维艺术家施慧:素朴的温柔,,纯净的诗意

(2019-04-09 17:26:13)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新三级学人”是指恢复高考后1977年、1978年、1979年入学的三级大学生。这三级大学生有幸站在中华民族奋起腾飞的起跳点上,成为各行业的中流砥柱,社会学界称他们为“新三级学人”。在此,我们特别推出艺术界的“新三级学人”系列报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眼中的当代艺术发展。

人物名片施慧

施慧,1955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以棉、麻、植物、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同时将这种特征转换到硬质材料的实验中,作品体现出东方精神的文化底蕴。2000年参加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1年参加德国柏林国家美术馆“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2003年参加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间”—中国当代艺术展,2013年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举办个展。2007年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2014年获 AAC 第八届艺术中国年度雕塑影响力大奖。2002年出版个人作品集《素朴之诗》,2013年出版个人作品集《施慧》。

3月31日,良渚大屋顶美术馆举行纤维艺术新锐展,这也是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子项目。提到杭州的纤维艺术,就不能不提中国美院的施慧教授,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从事纤维艺术的当代艺术家,也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项目的负责人。


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采访施慧,曾担任纤维艺术系主任的她去年刚退休,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一周会到学校授课几次,带博士生和研究生,其余时间搞创作。

坚韧,素朴,温柔,沉静,纯净,这是你看到施慧作品时的感受,也和她的气质无缝连接。外表沉静内敛,内心却极有主见,施慧认为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位,做到最好。

父辈艺术的传承

为什么会从事纤维艺术这种在大家眼里似乎是比较冷门的艺术?这要从施慧的经历开始说起。

施慧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祖父施晓湘是上海艺专毕业的国画家,长期在东阳一中任教。父亲施文起194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专的应用美术系,作为美术设计师,从事电影美术、舞美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设计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江西厅。看着父亲经常夜里伏案做设计、画草图,施慧就希望长大了也能从事像父亲这样的工作。

1992-93《巢》

1968年初二时,施慧跟着母亲下放到了江西宜春的清江县。由于是家中独女,她得以读完中学课程,毕业后就成了待业青年。在农村的日子里,双抢、割稻、插秧等农活都干过。宜春的版画是当地的特色艺术,待业的日子里,她上过几次版画学习班,创作过《养猪姑娘》等版画。

1977年恢复高考,施慧的第一志愿是报考父亲的母校浙江美院,考上大学也成为她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第一年报考浙江美院工艺系装潢班,没有考取。当时美院工艺系有装潢、染织、陶瓷三个专业,都是隔年招生,第二年她考取了染织专业,因为从小喜欢手工和编织,认为这个专业也很适合女孩子。

毕业后,施慧在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当美术老师,但是她心心念念最佳的美术学院依然是浙江美院,两年后她得以调回美院,成了染织专业的老师。

万曼的影响

真正让施慧走上纤维艺术研究方向,并将之作为毕生的艺术追求,是来自于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的影响。万曼曾经参与70年代欧洲现代壁挂艺术变革,是一位现代纤维艺术家。他以娴熟的编织技艺和对纤维材料的敏感性,在空间展开构想,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1986年,时任浙江美院院长的肖峰邀请万曼在浙江美院成立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在研究所初创时期,施慧和美院的其他几位老师跟着万曼学习壁挂这种编织艺术,西方人叫软雕塑。看到小时候自己喜欢的小手工竟然也可以成为具有粗犷质感和强大力量的作品,施慧被深深地撼动了。




在这次采访所在的万曼研究所,摆放着万曼的雕塑以及他的壁挂作品,让人感受到织物的柔韧和温度。施慧认为跟着万曼学习了3年的壁挂艺术,他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做有中国特性的独立艺术。万曼认为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中国艺术家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元素,“民族化就是尊重自己。你只要尊重自己,创作的作品就会有中国的特点,因为你就在你的文化环境里生活着。出自自己感悟的作品,既有中国性也就有了世界性”。

此后施慧到环艺系教了十几年的基础课和公共艺术课。2003年,美院进行了教学改制,专业从年级制改为工作室制,施慧也在雕塑系成立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纤维艺术真正成为美院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艺术门类。



1996《柱》

2015年,中国美院大整合,成立了十个学院,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也变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旗下的纤维艺术系。

2013年,施慧策划了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她认为杭州属于丝绸之府,桑蚕之都,纤维艺术追溯起来历史悠远,在杭州举行这样的国际性大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展览邀请国际大牌艺术家参加,展现世界顶尖的纤维艺术,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也将于11月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注重温度和情感关联的艺术

1986年,施慧用毛、麻、丝、棉创作的大型纤维艺术《寿》入选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登上国际大展舞台。除了棉、麻、布、线、棕绳、藤条……一切柔软的材料之外,施慧还将宣纸、纸浆等作为作品的特殊材料。她用打碎的宣纸、纸浆做成的作品《扇》《假山》《墙》等,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



1994-95《结之一》

著名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教授这样评价施慧:“她的作品是对健康、朴素和纯净的感觉的表达。她运用澄明和清澈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种秩序,甚至使那些热烈而华丽的自然也带有一种明朗的色调,它是细腻的、纯真的、丰富的、有序的,它强调了我们天性中的爱好简朴之心,在迷人的纸质和纤弱的绳线中表明了自己是一个现代的朴素诗人。”

著名油画家许江认为施慧作品材料中的“白”具有一种素朴的诗意:“看施慧的作品是需要寂静的。在静极之时,我们内心的某种极静极纯的东西被轻轻唤醒……无论在哪里,她的作品都像流水,与周围浑然相合。”



1996《结之二》

纤维艺术,在大众看来属于小众艺术,其实纤维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呈现出宽广的艺术视角与深刻的社会关联,比如我们熟悉的中国结、传统的花布等都是纤维艺术。施慧告诉我们,纤维艺术在西方非常普及。美国60年代就提出纤维艺术,欧洲则叫纺织品艺术,因为欧洲工业革命是从纺织品开始。2017年她到威尼斯双年展参观,三分之二的艺术品都和纤维有关。

一丝一缕,一针一线,织物的温度和手艺,和大众的情感紧密相连。“纤维材料决定了纤维艺术,形态上具有灵活性,材料上具有温暖感,注重与大众的关系等。”施慧说。

除了艺术家的个人作品,纤维艺术更多是和公共空间结合,成为纤维装置艺术。在国外,艺术已不分品种了。当代艺术正在走向综合的趋势,也拓展了纤维艺术的范围。

施慧作品



2000年《飘》



2000年《飘》局部



2003《景观-观景》



2004-2007年《凝风》



2009《悬础》



2009年《本草纲目·1》



2012《本草纲目·2》反面



2012《本草纲目·2》正面



2012年《本草纲目·2》局部



2012年《本草纲目·2》局部2



2013-《归一》



2013《归一》



2013《结》

本文刊登于

2019年3月号艺术周刊第3期

 


End


撰文:娄晓阳

版式: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