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美国社会的黑白冲突,为什么会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

分类: 电影 |
《为黛西小姐开车》,是黑人司机给白人服务。《无法触碰》,是白人富翁和黑人陪护的关系。同样是黑白配这样常见的题材,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却以白人司机为黑人博士服务的反转剧情,不断制造错位感,成了一部引发很多笑声的喜剧片。
一个白人给一个黑人开车,这在60年代的美国南部,是个会引起人们围观的新闻。
《绿皮书》的第一编剧把自己爸爸托尼当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一个好故事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它的内容你早已经知道,就是一个白人司机载着一个黑人音乐家在南下巡演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打动你的地方就在于细节。
从踏上旅途开始,一环扣一环的故事在两个多小时里发生着,等影片结束了,他们也分别了,回到各自的家中,我们却像博士和托尼一样,有点恋恋不舍。
好电影就是这样,你看完的时候,会恋恋不舍。
他们一路往西再往南,经过美国的各大州,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糕。从一开始黑人可以住高级酒店,到来到南方,黑人只能住汽车旅馆,吃饭只能在专属于黑人的酒吧或饭店,白人的餐厅不允许黑人进入。黑人在晚上不能出门,黑人不能和白人一样用房间里的厕所,而只能用房间外面专供黑人使用的又小又脏的厕所。
片子里塑造最成功的,是阿里扮演的唐·雪利博士这个角色。受过高等音乐学院教育,气质高贵,却是黑人。他为上等白人演奏音乐,演出中他是音乐家,演出之外他却是受歧视的黑人,和其他黑人没什么两样。所以一次次地受屈辱,终于令他忍无可忍,那次在雨中,他对着托尼狂喊:我不像白人,不像黑人,不像男人,那么我到底是什么?
这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迷失,这是他的痛苦之源。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既不属于白人群体,也不属于黑人群体,他还是同性恋,这让我想起了李沧东拍摄的《燃烧》里的Ben,他住在豪宅里,有着锦衣玉食的朋友,他属于这个城市的富人阶层,但他却是边缘人群。博士和Ben一样,都是被边缘化的孤独人群。
所以人属于哪个阶层,有时候和他的肤色、出身、家庭背景并没有什么关系,有的人不属于任何阶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是孤独的一群人。
唐不像托尼,托尼是白人中的蓝领阶层,他说自己和黑人的处境差不多,但是唐是不黑不白的人,他的心情无论哪个阶层的人都无法理解。
阿里演出了唐的尊贵,自傲,孤独,矛盾,无助和痛苦。一个非常丰富立体的个体。
近段时间他出演反派维克特的《阿丽塔:战斗天使》也在上映,两部片子一比较,同样的演员,维克特这个角色显得那么单薄无力,扁平化。平庸的剧情无法塑造出打动人的角色,再怎样优秀的演员出演也是枉然。
扮演男主角托尼的莫腾森,他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只不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他遇到了更强的对手,扮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那位拉米·马雷克。从头到尾,托尼有个变化的过程,从喜欢用暴力对待别人,从喜欢满口爆粗,从举止粗俗乱扔东西,从不会写家书,从顺手牵羊拿走东西,等等,在唐的调教下,他慢慢有了变化。
而唐,他的唐·雪利三重奏选择到南方巡演,也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光靠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他要让人们认识到,一个黑人也可以演奏出如此优美的旋律;一个黑人也可以拒绝演出,在你们不尊重我的情况下。同时,他在和托尼的相处中,从封闭自己走向打开心扉。
这就是两人关系中最动人的关系:和你在一起,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有人会说,这是美国黑人和白人关于种族歧视的矛盾,是他们的文化,中国人无法形成情感共鸣。但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相的尊重和友爱,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缺失,在任何时候都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