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庆两日返乡记

(2018-12-03 00:21:48)
分类: 杂弹


2018年11月18日,三门中学80周年校庆。

这次校庆办得相当隆重。早在几个月前,在三门中学担任老师的初中同学就在同学群里向大家发出邀请,问有没有班里的知名校友可以推荐?于是大家就开玩笑,哪些人可以算作知名校友,其中也包括我。

在愿意报名的前提下,我和另一个在杭州某大学的某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的女同学,收到了这位老师发来的表格。当时我想,填一份就填一份吧,也是宣传自己的一个机会,告诉大家自己做过哪些事。那段时间我刚出版了自己的电子书,觉得宣传宣传也好,于是就填了表格。

接下来,就有一个三门中学的工作人员给我发短信,让我加他的微信,他会邀请我加入三门中学在杭知名校友群。既然填了表格,我想就做吧,于是按照这些步骤做了。进入群以后,很快有几个好多年没联系的校友来加我。

再接下来,是给大家发校庆邀请函,我也收到了非常正式的一封大红邀请函。然后联络人员在群里发了一个链接,请大家填写参加校庆的时间,是否需要住宿等,因为这次被邀请的校友是免费提供食宿的。

填写了之后,又是有短信发过来,让我告知往返的车次、是否需要接送等信息。那已经是校庆前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了。

其实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参加校庆。因为在同学群里,随着校庆日子的临近,关于校庆的讨论也变得升温。有些同学问参加校庆的事,就有另外的同学甩出某位知名校友的邀请函,“要有这个才能参加,你有吗?”这样的话听起来难免酸溜溜。

我想看看校庆,也看看母校,理由很简单。但是有些同学在群里发问:回母校看看,何必要在校庆?

校庆不是谁都能参加的,需要有邀请函,需要是知名校友,海归或者是有社会贡献者,捐助母校的知名人士等,这似乎成了现在参加校庆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所以有人说,只有同学会还是纯粹的,校庆已经变味了。

看着这些讨论,我很不是滋味,所以要不要回去也在犹豫中。但是那个周末碰到西湖艺博会,如果呆在杭州,恐怕也就是加班。而我今年没有外出旅游,借此机会出去走走也未尝不可。所以在收到需要填写车次和接送的信息时,我就迅速买了票,回复了信息。去的票买的是周六11月17日10点50分左右。回来要不要买?搭顺风车的机会应该不是没有,但是万一没有呢?现在高铁票那么紧张,于是索性和返程票一起买了,是11月18日18点13分。

事实上,往返坐火车是明智的,随着高铁的方便出行,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自己开车或是坐大巴来回,这也造成去往台州几个车站的车票较紧张的情况。


11月17日早上,骑自行车20来分钟到火车东站,顺利地坐上车,同车回去的有四个校友,都是这次在群里认识的。最先认识的是2004届的小学弟徐之鹏,后来初中隔壁班的同学周杰也买了这趟车,还有高我一届的学姐苏晶晶也买了这趟。这次可以同行,也是因为买票的时候在杭州校友群互通了信息。

大家都坐着不同的位置,我和学弟一个车厢。所幸2个小时不到,也就到站了。坐车的时候了解到,他其实在三门中学才上了一个月的学,本硕连读加上博士,医科读了十年,这次参加校庆也是班主任的推荐。

出站的时候,有三门中学负责接站的人举着牌子欢迎。我们碰到了1976年调离三门中学、后来到临海一中和浙江工大任教的老物理老师王文诚,他带着妻子一起来参加。还有一个是1982年毕业于三门中学的学长李春寿,在浙江农科所工作。我们这一行人坐了两辆车,来到了三门保罗大酒店,是这次校庆的报到处,也是下榻处。领了资料,登记住宿,我住的居然是单人间,有点受宠若惊。

放下行李后就去旁边吃中饭,周杰请我和苏晶晶吃了一碗三门浇头面。虽然海鲜等浇头很足,但面并不是手擀面,汤也太少,吃不完。

吃完饭,他们就说到保罗4楼听校友讲座。这是为三门一些企业家设置的,邀请4位三门中学毕业、在海外留过学、现在都是在金融等机构从业的博士,给大家分析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投资策略等。我自然是毫无兴趣,早就带了一本领到手的80周年校庆纪念册翻起来。在里面找了很多珍贵资料,在发黄的照片里,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历史厚重感。厚厚的一本书,记录了三门中学的历史,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也收录了80年所有登记在册的学生名录。我按照年份,找到了自己的初中班级和高中班级,还有被列入知名校友的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于是就发朋友圈,发到同学群里共享。

我的分享结束,讲座也差不多结束了。好几拨人已经开始邀请吃晚饭。苏晶晶和周杰后来去了上海校友的饭局,我和两位听讲座的初中同学一起,去高中语文老师褚树荣的饭局,毕竟见老师更要紧。他被高中的几个学生拉住吃晚饭,他教过的五班六班一大帮同学于是一起在三门湾海鲜楼吃饭。

好几拨同学来了,又走了。陆陆续续有不同的同学加入,褚老师旁边的座位一直预留给新来的人。

饭局上各种开玩笑,拿知名校友开玩笑。

他们翻看我带过去的80周年校庆纪念册,查找上面的知名校友。我的一位在三门中学当化学老师的同学看了这些知名校友,大声说:我教过的学生,比这些知名校友厉害得多,但是他们都没在册!

三门变压器厂总经理也是我们同届同学,大家开他玩笑,怎么你都不算知名校友?

褚老师笑着说,无论哪个学校,校庆时哪些人上榜,哪些人没上榜,都会议论纷纷,放在哪里都是摆不平的事。

所以,知名校友,就当纯属娱乐吧。

入选的知名校友,以博士居多,主要是从政人员、科研人员、金融人才等,经商的企业家并不多。可见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还是最重视知识阶层。

当然,最好的校庆是不设门槛,欢迎四方来客。我相信这次三门中学校庆也是欢迎所有毕业的学子参加,只是有些人难免会作比较,认为自己不是被邀请之列,何必去凑热闹?这种想法我觉得其实是狭隘的。

如果是邀请的嘉宾,那么请将嘉宾的标准公布一下,以公开公平为准则,不然就会被议论纷纷。不过对于我来说,认为知名校友并不是以头衔和地位来评定,而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标准。

一个博士,读书好只是他个人的事,或是他的学习天分比别人高而已,对社会的贡献,可能还不如一个企业家。

当然,知名校友一定是挂一漏万,某些真正厉害的校友并不会出现在校庆册上,他们是低调的一群人。

吃过饭,周杰陪我去旁边的茶室见见熟悉的陈英鸿老师,我们和初中同学金际军、李锋盛、赖胜、郑海华、俞建英还有陈英鸿老师一起,聊了一会儿天。

陈老师是我们的初中班主任,今年12月就要退休了。当年我们初一时,他担任班主任,我们是他台州师专毕业后任教的第一届学生。想当初我们这些顽皮学生百般刁难这位初出茅庐的青涩老师,他经常被顽皮学生搞得团团转。如今他却马上要退休了。

我们初中班里从外地赶回三门参加校庆的人,只有我和上海的一个女同学。高中根本无人提起。在上海开大公司的周天伟同学,初中在三门中学就读,父亲当过三门的副县长,目前经营的家族生意是赫赫有名的添香品牌,如今她掌管着家族里的另一个女装品牌M2,也是女企业家了。但我们当时竟然没有想着把她列入知名校友。不过十年没回三门的她,这次在同学群里得知校庆的消息,决定回来看看。


第二天,下雨。一早我们集体坐大巴去三门中学,如果不是褚老师介绍,我根本没认出这位老校长就是当年我在校时的校长陈景舜。上车前,我拉住老校长陈景舜,褚树荣、梅义武等几个老师拍了一张合影,因为到了学校,我知道是没有时间拍合影了。

到了三门中学,李肖爱同学早早等在学校,还有赖胜。我们在校园里碰到了历史老师赖其明。他已经80多了,牙齿也掉了不少,老伴已去世,和2008年初中同学会相比,苍老了不少,于是就匆匆合了个影。

曾经的老师、校长们都已白发苍苍,他们步入老年,我们步入中年,是这次返乡最深切的感慨。

我们去学校里的几个地方转了转。学校还是原先的学校,但原先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除了最里面的教师宿舍、行政楼、千佛楼,其余的老建筑全部拆掉重建。千佛楼翻新过,这里当年是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现在已经作为校史陈列室。行政楼也已翻新,原先是学校广播站、校医室和校领导办公楼,现在依然是校领导办公楼。

三门中学建有博士林,博士林旁边就立着一排历届三门中学校友获博士学位的知名校友照片和简介,这也代表着三门中学的教学成就。

三门湾畔,瑞云山下,现在三门中学的面积是比较大的。原先的西操场是举办校庆的大广场,山脚下陆陆续续在开地,初中部和操场都在往里延伸。

在三门的两天时间,陆陆续续都在下雨,雨天让这里的山笼罩着飘渺的云层,瑞云山也是如此,远远望去,云遮雾绕,宛若仙境。这是在杭州城内是无法看到的美景。

雨下得有点大,预定9点开始的校庆推迟,因为凳子都是湿的,后来给大家发一次性雨披。等雨小了一点,大家陆陆续续坐下来,虽然披着雨衣,身上还是被雨打湿,有些人冻得瑟瑟发抖。

终于在十点左右,校庆仪式正式在雨中开始。由三门电视台的主持人王瑜和杭州91.8交通电台主持人小麦(朱琳)主持。小麦的父亲是三门中学老师,我之前也听来集团吃饭的老乡提起过,这里的小麦也是三门人。

嘉宾们陆陆续续发言,历任校长只要还在世的这次都到齐了,还有郑金都、张伟秋等真正知名的校友,他们都坐在第一排。

在大屏幕上看到各方贺电,大学的,中学的,喜气洋洋。

校庆节目看到一半,我和同学们偷偷溜出来,因为旁边有初中同学们等着吃中饭。我们和班主任一起去食堂吃饭。因为有上海的周天伟远道而来,所以几个同学还是赶过来了,我们在晋樟楼班主任的办公室小坐,开开心心地领了几本三门中学笔记本,在楼前合了影,仿佛重回校园时光。

之后,我们到芳芳刚入住不久的排屋参观,喝着现煮的咖啡,听着美妙的音乐,享受美式乡村风格的室内设计。在三门这样的小地方,这样的生活显然是高品质人群的享受了。每个人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兴趣落实在生活中,看起来是天差地别。但是这种兴趣是无法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各取所需,这也是每个人生活中找到的平衡点。


海游的老城区,有些地方没有变,这也是十年没回三门的这位上海同学心心念念想去看看的。我们一起沿着海游街走,走过老街,三门电影院,灯光球场,南山路,石羊溪,海游桥。电影院的后门是体育场路1号,我们原来住的是南山路,这些地名竟然都和杭州相同。

现在的首府广场,是我们原先住的银行宿舍、县委宿舍所在地,如今只能站在石羊溪前缅怀。从这里可以远望高高的三门电视塔,以前我们叫它“中国山巅”,芳芳告诉我,其实是“章家山巅”,因为三门是章家的地盘,被我们以讹传讹了。

第二天,周天伟又去了海游小学旁边的小巷石鼓头巷寻旧,这条巷子我已经没有记忆了,也是极少的还保持着原貌的海游小巷之一。而我因为当天晚上回杭,也就没有去。

晚饭依然是在三门湾海鲜城,初中男同学做东。如果不赶时间,这里的很多菜都是地道的三门风味,有麦焦、跳跳鱼、青蟹、糟羹等,值得慢慢享用。请人品尝三门美食,这里还是比较正宗的,性价比也比较高。

我坐了一会儿就要出发,由芳芳送我到三门火车站。因为是小车站,所以很快,晚上5点半出发,20分钟左右就到了,进门就排队,回去又是和学弟徐之鹏和学姐苏晶晶同车。

骑车回家,晚上8点半也就到家了。满打满算3个小时,所以高铁非常方便。

但是回到杭州,大家都忙着投入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交集的机会非常少。可以说,校庆之名才方便在杭州互不相识的我们得以交集,之后又各奔东西。

回杭后和姐姐通话,她告诉我,现任校长陈欢阳是她亭旁中学的同班同学,只比我大两岁。因为他们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所以在中学里闹了不少笑话,也让她印象特别深刻。

她的理科成绩并不好,而陈欢阳是理科学霸,有时候老师宣布这次班里考试的成绩时,会把陈欢阳念成陈春杨,“这次班里化学考试第一名是,陈春杨……”于是班里同学大为吃惊,哦,陈春杨这次居然考得这么好?没想到是老师念错了。

我听了哈哈大笑,这是有趣的“学渣和学霸”的故事,开个玩笑。姐姐说,因为学霸的身份,所以他那么重视知名校友的博士身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三门,姐姐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从小学开始,她念的并不是好学校,小学念的是二小,初中一开始念的是后山中学也就是二中,高中在三门中学念了一个礼拜,就因为我扔铅球砸了男同学脑袋的问题,被体育老师告了一状,连累她无法继续念下去。她在亭旁中学上了初中和高中,交了一群不愿念书的朋友,连高考都不想参加就早早工作。对于这些经历,她显然认为是自己的噩梦。而我,从一小念到三门中学,再到上大学,和她比起来似乎很顺利。

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没法比较,姐姐现在的生活,是她所选择的,看起来也不错。人永远只能和自己作比较,是否优于过去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自己就读学校的校庆,感受到了校庆是怎么回事。以后我想自己不会再以知名校友的身份来参加校庆,这次纯属体验。

如果再次参加校庆,我愿意是以普通校友的身份,回母校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