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平|寻道书海,痴心向学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沈伟平人物名片
振音,本名沈伟平,别署菊香酒庐主。祖籍会稽,生于杭州。
自幼以习字为乐,东涂西抹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后受业于中国美院严波、王冬龄先生,始走上学书正途。
篆隶真草均有涉足。现为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浙江省书协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书协理事等。
人生一世,最重要的是真诚而坦荡地做人,我喜欢这样的人。而做这样的人很难,因为难,就可贵了。伟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与他的交往,从他跟我学书法开始算起,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的历史,我们的师生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了愈积愈厚的基础。伟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一九八八年的年底光景,那年美术学院给我调整住房(从原来三楼的一室一厅换到一楼的二室一厅),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主动提出帮我搞装修。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上还下着大雪,不仅阴冷,而且寂静。当时我还住在三楼,到了半夜时分还能清晰地听到他在一楼敲打发出的声音。而这个声音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久久不曾忘却。
初识伟平的时候,感觉他讲话不多,且有一点憨厚。这是一种坚毅的沉默,明显带有一种倔强的男子汉的秉性,一如他当初喜欢的《泰山金刚经》一类拙朴浑厚的书法风格。到我从美国讲学归来后,他已经在写小字了。他曾经拿着自己写的小楷给我看过,当时给我的感觉,他对书法的修养、领悟还没有身受到家,结构、笔法也没有妥帖到位,又怕打击他学习书法的积极性。所以,我在对他提出批评建议的时候,语气还是比较缓和的。没有想到,三十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修正自己,取得了今天令人可喜的成绩。在工作上,我看他由一个普通单位的普通员工,凭借着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刻苦、认真、诚实、奉献的为人处事精神,成长为一名政府部门的处长。我觉得他没有任何背景关系,没有任何投机、奉迎的心机,靠的只是一种质朴的人生追求,执着的坚持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书法上,虽然我也知道他仍然在写,但是前些年,当他拿着一大叠他的书法近作来给我看时,还是让我着实感到很惊讶,精神为之一振,觉得他在书法方面的才情、功夫和他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全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了。应该这样说,一个人通过长期的书法学习,其实就是一种对自身最好的修炼与悟道的方法。而伟平正是把学习书法,作为了提高自身修为的熔炉,炼石补天,炼汞烧丹。他把精神提升、艺术追求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达到了一种沸点,生成为一种境界。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他那种非常纯粹、正直的品格,在他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很充分的展现。看他的书法作品,让人能够体味到他更为丰富、更为本真的个人气质。字是这样的字,人是这样的人,从而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最近,他捧着一沓刚完成的《寻道》书稿来找我,让我给他写个序。我粗粗地拜读以后,大为感动。这是一本他带有自传性的关于艺术、人生、友情、工作的回忆录,而从头至尾的一根主线就是书法,那字里行间明明白白地叙说着他对人生与艺术的一种美好情怀。我能感觉到他的这种持之以恒,如痴如梦。他的那种甘于寂寞,如如不动。不知春夏无论秋冬,每当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总是在不停地临帖,不停地创作,不停地感悟。书法已成为他业余生活的全部,有了这样的功夫,才能使他的书法作品,不论线条的境界,用笔的浑厚,还是结体的稳实,章法的敦和,都能从他的笔墨横恣中看出一些端倪来。
除了书法之外,伟平还在佛学、文学、历史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他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友情的人,他与严波先生是忘年交,与樊小明先生也是很好的朋友。这两位先生,也都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她们与伟平有着非常好的友情,曾给过伟平许多教诲与帮助。三十年前正是通过樊老师的引荐,使我们有了这份师生情缘。
伟平在书法界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我想这本《寻道》,实际上是他的一种自我解剖和投入新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文字,才是最感人的。书中既无非常传奇的情节,亦无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且丰富的情感,读来感人。可以讲,这是绍兴的血缘和杭州特有的一方水土,造就了伟平这样一个具有男人味的坚毅性格。如同他的书法,初看平淡,越看越觉得有倔味,也有书卷气,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下去是无法写出这个味道的。当然,伟平今后要走的书法之路还很长,而且越往前走越艰难。相信他会不断地去克服困难,进取勇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终到达自己心中的那个“道”的境界。
文/王冬龄(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文是王冬龄先生为振音《寻道》一书所作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沈伟平作品
振音用信笺抄《金刚经》
振音临八大山人《黄庭经》横披
本文刊登于10月号艺术周刊第3期
End
编辑:娄晓阳
版式:如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