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金庸

分类: 逝者/失者 |
10月30日,香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去世,享年94岁。
我最早读到香港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是16大开本的那种杂志书,书中描绘武侠公子玉树临风的那种语言,令我心驰神往。梁羽生还写过《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等,他和金庸同在1924年出生,再加上稍晚一些的古龙,三人并称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风格迥异。梁羽生偏文言风格,引经据典对仗工整,文学性更强。金庸偏于通俗流行,古龙文字间自有一种影像的静默感和冷酷感。金庸的武侠小说无疑是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
接触金庸小说是在80年代读初中的时候。依然记得几十年前那个下午学生们列队在三门中学操场,看到一位男同学手里拿着一本16大开本的书《射雕英雄传》,似乎是暗黄色的封皮。因为这种规格的小说当时并不多,所以印象深刻,好像是上下两册。老同事陈逢吉回忆这个版本有插图,“上册封面是江南七怪,下册封面好像是比武招亲”。
有好几个朋友说自己看过这个版本,或者家里曾经有过,可见金庸武侠小说80年代初开始影响内地。这应该也是金庸小说单行本第一次在内地出现。之后香港无线83版《射雕英雄传》开始在内地热播。
1985年吧,我读初二,《射雕英雄传》在电视里热播,记得一个礼拜只播周末两个晚上,看了周六晚上的两集,周日晚上就只准看一集,因为第二天要起早上学。好多个晚上,当我听到千家万户传来的熟悉的片头片尾音乐,就站在阳台上大哭,当时的心情真是心如刀绞,因为剧情正发生在高潮阶段却没法继续看下去,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但大哭也解决不了问题,父母铁石心肠,不让看就是不让看,还有什么比上学重要的?
83版《射雕英雄传》是70后心中永远的经典,《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三部曲中由罗文、珍妮演唱的《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热血柔情,直到今天听到熟悉的音乐,电视里熟悉的画面就会相伴浮现。
和电视一起火起来的郭靖黄日华、黄蓉翁美玲、杨康苗侨伟、东邪曾江、北丐刘丹等人,《射雕》也留下他们经典的荧屏形象。《射雕》拍过不知多少个版本,但再也没有一部能够超越83版。金庸的其他武侠小说也被改编过无数次,也没有一部能够替代83版《射雕》的位置。
内地出版全套金庸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共36本,是在199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当时是引起轰动的。1995年后我北漂过几年,记得1999年离开北京时,我在书市上买了全套,和行李一起托运回来,好像花了400多元,据说现在市场价已经一千多了。
作为海宁人的金庸,1992年到2008年曾六度返乡,期间也来过杭州多次。我和他距离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他到浙江工商大学(当时还叫杭州商学院,前身杭州商业会堂,金庸曾在其丽水的分校就读)演讲,回到台下时,他就坐在我前排,当时真是让我激动万分。
金庸去世后,朋友圈几乎人人都在回忆和金庸的交集、金庸小说带给自己的记忆,拥有这种集体记忆的人是幸福的,他的读者不分年龄段,不分职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金庸,大师远去,留下不灭的武侠梦,江湖情。
后一篇:逝者|李咏,咏远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