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邪不压正》票房大大不如《我不是药神》?

分类: 电影 |
撰文:小洋楼
《我不是药神》和《邪不压正》相差一个礼拜上映,我却是在《邪不压正》上映那个周末连着看了两部。这连着一看,就看出两者大大的差距来。从票房来说,《邪不压正》也是被《我不是药神》大大超越,前者至今只有5亿多,后者已经超30亿,成为第五部票房超30亿的中国电影。
关于《我不是药神》,我认为它是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当我们说一部电影是剧情片时,几乎就代表着关注社会问题,几乎就代表着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印度片之所以这几年声名鹊起,全是因为印度片都是口碑很高的剧情片。当一部电影在扎扎实实讲一个故事时,它就容易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这是多么朴素的道理啊,可惜我们现在太不注重剧情片了,差不多奔着大片或者艺术片两极的方向了,或是警匪片功夫片喜剧片等类型片,却忽视了最珍贵的,其实就是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
《我不是药神》,不是商业片,不是艺术片,它是靠故事撑起了一部电影。所以剧本扎实实在太重要,而剧情片,通常是根植于社会事件,和老百姓关心的事件紧密相连。当我们都在关心监制是徐峥和宁浩,这是一部他们再度合作的电影,却忽视了导演文牧野。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他的手机里存着新闻软件,通过这种方式随时关注社会新闻,这些都成了他创作剧本的素材。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讲得峰回路转。徐峥演的程勇一开始设定的就是个LOSER,一个靠卖印度壮阳油维持生计、老婆跟别人跑了的衰男。房租到期,老婆去国外想带走儿子,老爸动手术急着用钱,衰到了家。走投无路之际,想到了找自己走私印度假药的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因为正规药需要37000元一瓶,假药只要2000元一瓶,药效一模一样。程勇答应帮他们冒险。那么带回药以后怎么销售呢?于是有了会英文的牧师、白血病友群群主、黄毛加上吕受益这样的五人组。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赚到了钱。但是赚到钱以后,程勇受到了另一个假药贩子的威胁,他也确实想就此收手,到这里为止,程勇做事都是出于自己的考虑,一开始卖假药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不卖假药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
但是他抽身以后,假药贩子接手了这桩生意,让病友们再度吃不起药。吕受益的遭遇让程勇再度出山,这时候是他良心觉醒的时候。他再度卖假药,完全是一种自我救赎,他卖500元一瓶,是为了还自己欠下的债,其实他并不欠谁的,只是他觉得自己应该救救这些可怜的吃不起药的病友们。
故事讲到这里继续在发展,程勇的最终被拘也是迟早到来的结果,但是他知其所以然而依然不收手,颇有些悲壮的味道。他成了拯救众生的超级英雄。尽管这样的英雄是需要付出坐牢的代价。
《我不是药神》从头到尾都在讲故事,有着丰满的故事线,所以吸引人看下去,虽然除了徐峥之外没什么明星和炫目的特效和技术。画面很质朴,真实地就像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
虽然看下来,影片还是有它的夸大之处,夸大了格列宁这种药的神奇效果,似乎是灵丹妙药,丑化了原研药,表现的角度也显得单一。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太苦了,帮助这些处于困境的病友们的人,不是政府,不是医院,不是福利机构,却是一个走私贩,一个钻了法律空子的人。但很多时候,法律无情人有情,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身上没有泯灭的善良天性,做出了令人感动的举动。
中国没有超级英雄,但像程勇这样真实的并不主旋律的小人物,却成为中国银幕上的超级英雄。经此一役,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理所应当属于《我不是药神》,“药神”程勇也成为一位神奇的中国式超级英雄。
如何成就中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多拍些剧情片吧,着眼于社会现实的剧情片,往往能戳中民众的痛点。相信这样的电影和印度片《摔跤吧爸爸》《猴姆大叔》《神秘巨星》等一样,能够异军突起。
其实剧情片就是过去的故事片,所以不要忘了,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而不是炫耀技巧的,或是导演的自恋式表达。
这就要说说看的另一部《邪不压正》。
由于有《我不是药神》的社会话题性在先,《邪不压正》显得格外矫揉造作。彭于晏的肌肉秀、许晴的露臀都变成一种噱头。姜文的强调荒诞性也好,民国的侠客故事也好,由于没有一个根植于大众情感的故事,也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他所有的张扬、个性、黑色幽默,在薄弱的故事面前,也就不值一提,显得假模假式。
李天然是个复仇人物,但他是个棋子,真正操纵他的人,是姜文饰演的义父。这个义父是什么身份呢?抗战期间的国民党人?他的真实目的是,让汉奸杀掉日本头目,让李天然杀掉汉奸。但这个故事讲得太姜文,他的这种风格和《我不是药神》一比,大大缺失了大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