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主播入驻发耶,留住吴语乡音之美
| 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 |
http://p1.pstatp.com/large/5e7c0000236f9b1db2b3
撰文:小洋楼
本报声音平台“发耶APP”今年1月份推出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之美——杭州方言”,我们专访了几位方言专家。2月,我们继续走近方言,亲近地域文化。在春节临近的日子,和家乡有关的话题也开始升温,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乡音,也离不开乡愁。
发耶致力于“用声音打开美好生活”,今年在“聊吧”板块推出了方言新闻,包括杭州新闻、上海新闻、南京新闻、广东新闻、巴蜀新闻、东北新闻几大语种,目前以杭州新闻为主,每天滚动播出若干条杭州话新闻。“方言主播”则是声音达人们带来的方言作品。本期我们采访了以“方言主播”形式入驻发耶的三门湾方言研究者王怀军,带来的首个作品是用方言演唱因为GAI的翻唱而大热的歌曲《沧海一声笑》,王怀军如此解释:“不用羡慕有粤语歌、闽语歌,只要你有心,一样可以有动听的吴语歌。”
王怀军是个80后,土生土长的三门人。在浙江科技学院学的机械设计专业,现在从事的也是某电梯品牌台州代理商的工作。业余时间研究方言,除了开设公众号“三门湾乡音”,也在编纂《三门方言词典》,目前已写了40多万字。
为什么想到研究方言?王怀军说是因为看到周围很多朋友的孩子都不会说当地方言,大人们自己说方言,但和孩子说话却习惯用普通话,这导致方言的传承岌岌可危。2015年初,自己的孩子马上要出生的时候,他开始着手研究方言,“研究方言,首先要熟悉音韵,中古汉语有四声八调,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各有阴阳两调共八种念法,像东、同、懂、动、冻、洞、督、毒在三门话里是八种读音。除了了解音韵,也会多看一些方言类的书籍,比如某地方言研究、方言汇编等”。
王怀军的个人公众号“三门湾乡音”,全部是和方言有关的文章,比如用三门话翻译、朗读诗词、经典名篇,有童谣,有歌曲,非常接地气,方言虽然是地域性很强的文化,大多是当地人或在外乡工作的当地人有兴趣,粉丝也有限,不过用三门方言朗读的《荷塘月色》《背影》《乡愁》等名篇,阅读量和转发量都挺高。
用方言读名家名篇,外地人听不懂。所以王怀军的做法是先把这篇文章用本地方言“翻译”一遍,别小看这翻译工作,因为三门话属于吴语语系,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用什么方言表达文章中相应的汉字,需要细细琢磨,而这些方言怎么写,又需要结合韵书细细考证,颇费功夫。千把字的文章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翻译”,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翻译”成三门方言,如果光看文字,别说是外地人,本地人也看不懂,只有用方言朗读并和原文对照,才知道它们是这种写法:
“箇两日心事重重。晚头夜满月,坐道地头乘凉时节,蓦丁头箇一记忖着,日加日走来过去个荷塘,晚头望来是不是不样点?月亮慢慢时爬高爻,墙头外马路得小人顽顽个声响也听不着爻。老孺在屋里畀儿搿牢定搭搭,嘴巴带得轻轻似嘤嘤。我偷来畔披件长衫,门带把得便出去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记录方言老话,守望吴语乡音。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王怀军说大部分的吴语区域,包括太湖片和台州片,方言是相通的。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大部分特点,而吴语的核心区域在台州,尤其是天台、三门湾一带音韵尤正。古时的三门湾有着大海这个天然屏障,又多山少地,远离府城(临海)和县城(宁海),受北方文化及外来移民的影响较小,让这里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少受战乱侵扰,经济、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方言的稳定,所以三门湾一带的吴语方言,四声八调非常齐整。而现代的普通话,已经只有“平上去”三种声调,几乎没有浊音,也没有入声。所以传播“三门湾乡音”,对王怀军来说也相当于是传播吴语乡音,“醉里吴音相媚好”,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
如果你对各地方言有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方言大家庭。下载发耶APP,点开“你有一封来自发耶的邀请函”,申请成为达人主播,就可以上传来自天南海北的方言。让我们记录方言文化,传递美好乡音。
http://p3.pstatp.com/large/5e7700056d86a2f2babe

加载中…